世界物理學泰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科學事業與祖國發展的科學家,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等領域開創了劃時代成就,其理論成果至今仍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楊振寧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規范場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了理論基礎,與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并稱物理學三大理論支柱。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學者。他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為量子多體問題研究開辟了新方向,其學術貢獻跨越理論物理與數學多個領域。
1929年,年僅7歲的楊振寧隨擔任清華算學系教授的父親遷居清華園,在學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度過了八年時光。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后,他以優異成績成為該校最杰出的學生之一,后進入清華研究院深造。1945年赴美留學,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啟輝煌學術生涯。
“我愿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展。”懷著對故土的深厚情感,楊振寧1997年在清華創立高等研究中心,親自募集資金推動學科建設。他力邀數學家林家翹等頂尖學者加盟,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回國。2003年定居清華園后,他將重振理科作為畢生使命,為學校基礎學科發展傾注心血。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楊振寧始終保持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學思考電磁學規范不變性時,曾在登機牌背面推導公式。經過數年努力,他突破計算瓶頸提出規范場論,該理論后續衍生出多項諾貝爾獎級成果。他敢于挑戰權威,從實驗數據中提出宇稱不守恒假說,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知。
“有生應感國恩宏”,父親的家訓深深影響著楊振寧。1971年中美關系緩和后,他立即回國訪問,目睹新中國科技成就后激動不已。得知中國自主研制原子彈的消息時,這位科學巨匠熱淚盈眶。此后他多次回國講學,組織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交流,1982年起為中國科研戰略提供關鍵建議。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情懷。他常說:“我的血液里流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百歲壽辰時,他回應鄧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期許:“我這后五十年走的路,符合你當年的囑望。”
作為教育大家,楊振寧始終關注人才培養。20世紀80年代,他發起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近百位學者赴美進修,其中多人后來成為學科帶頭人。他主張大學教育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質疑權威。在清華任教期間,80多歲高齡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親自指導博士生,舉辦國際研討會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做學問要寧拙毋巧”,楊振寧以嚴謹治學著稱。95歲時他仍在稿紙上推導公式,97歲高齡仍深入地下實驗室考察大科學裝置。他生活簡樸,待人謙和,1995年因乘坐經濟艙被接機人員“遺忘”的軼事廣為流傳。即便如此,他仍多次向清華捐贈,支持教育事業發展。
楊振寧逝世后,清華師生與社會各界自發前往科學館緬懷。人們在他工作過的場所駐足,在圖書館的書屋翻閱藏書,在留言簿上寫下追思。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其學術成就與人格魅力將永遠激勵后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