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中國著名天文學家韓天芑在武漢逝世,享年百歲。這位為天文測量事業奉獻一生的科學家,臨終前安詳平靜,始終保持著生活自理能力。根據其遺愿,喪事從簡,骨灰將與夫人合葬于浙江象山新橋鎮,回歸故里。
1923年,韓天芑出生于浙江象山一個普通家庭。幼年時父親早逝,母親辛勤勞作支撐家庭,但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望。1937年,日軍侵華導致中學遷至鄉村,教學條件極為艱苦,但他仍堅持學習,最終考入重慶中央測繪學校。為完成學業,他徒步百日抵達重慶,依靠同鄉會資助完成學業,這段經歷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1947年畢業后,韓天芑投身大地測量與天文測量領域,迅速掌握當時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他帶領團隊通過觀測星空、定位測算、數據處理等工作,為中國天文測量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青藏高原的科研任務中,他帶領團隊克服高寒缺氧、道路險阻等困難,成功建立高精度天文基準點,被同行贊譽為“巧摘天星的人”。
韓天芑始終認為,科研工作應腳踏實地服務國家發展。他反對將天文研究浪漫化,強調其本質是為改善民生、推動國家進步。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提出“金格爾法”等創新理論,大幅提高測量精度,填補了中國天文測量史的多項空白。他的團隊常年堅持夜間觀測,晴夜來臨時常工作至深夜,這種嚴謹態度深深影響了后輩。
除科研外,韓天芑十分重視天文教育普及。他多次舉辦科普講座,激發青少年對星空的興趣,并推動武漢科技館天文館建設。晚年仍保持每日讀書看報的習慣,疫情期間仍關注國家發展,感嘆互聯網時代的飛速變遷。他常說:“能多活一天,就能多看到祖國的繁榮。”
韓天芑的孫女回憶,爺爺一生淡泊名利,工作中嚴謹求精,生活中關愛他人。他常教導年輕人:“星光總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這句箴言,連同他為國奉獻的精神,持續激勵著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為中國科技事業注入不竭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