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愈發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如何突破內卷、找到正確的戰略方向,成為創業者與CEO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偉略達創始人王鉞在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營中指出,盡管許多企業意識到戰略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夠有效執行戰略的公司卻不足10%。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

王鉞認為,戰略是企業實現整體目標、贏得競爭的根本方法與手段。他將戰略定義拆解為三部分:首先,戰略必須服務于組織的整體目標,而非局部利益;其次,戰略要幫助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后,戰略應聚焦于根本性的方法和手段,避免陷入戰術層面的忙碌。
他以阿里巴巴參與外賣市場為例,指出這一決策并非被動應對競爭對手,而是基于對消費模式變化的深刻洞察。外賣背后的即時零售賽道,與阿里云、AI技術及電商場景的結合,體現了戰略的前瞻性。這一案例表明,企業必須找到自身的“勝負手”,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
盡管戰略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可,但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障礙。王鉞總結了四大問題:一是團隊對戰略缺乏共識,導致執行偏差;二是戰略分解與跨部門協作不到位,影響整體推進;三是資源與能力與戰略不匹配,限制發展;四是制度或機制不完善,無法支撐戰略落地。他特別指出,一些企業將戰略視為創始人個人的事務,或過度依賴咨詢公司,導致戰略與實際脫節。
針對這些問題,王鉞提出了“戰略三環模型”,包括戰略規劃、戰略解碼和戰略執行。他強調,領導力是戰略的天花板,經營業績是戰略的底板。企業需要建立一套涵蓋方法論、工具、流程、數據、職能和人員的戰略管理系統,避免戰略、績效考核和財務預算“三張皮”的現象。
以一家機器人零部件創業公司A為例,王鉞詳細解析了如何將商業機會轉化為戰略規劃。A公司最初選擇前沿賽道,但因缺乏市場而陷入困境。2018年,公司通過市場掃描發現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智能化升級需求,尤其是“果鏈”企業對關鍵機械零部件的需求。A公司調整戰略,聚焦于為設備商提供智能化升級套件,成功切入市場。
在競爭格局分析中,A公司通過“SWOT”工具明確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交付短板,并制定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商業模式設計方面,公司圍繞價值主張、關鍵業務、交易地位和收入成本結構進行了系統規劃,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最終,A公司選擇了條件驅動的戰略目標,聚焦于打造基本盤,再逐步擴展業務矩陣。

王鉞指出,戰略目標的選擇可分為機會驅動和條件驅動兩種方式。前者要求企業圍繞未來機會補足短板,后者則強調從現有條件出發穩步推進。無論選擇哪種方式,企業都必須明確愿景、中期目標和年度目標,并通過量化指標和可視化成功場景激發團隊潛能。
他以華為和阿里巴巴為例,強調強大的戰略管理體系能夠將夢想變為現實。華為在1994年提出“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阿里巴巴在1999年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些愿景通過系統的戰略執行得以實現。王鉞的分享為創業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即戰略不僅是方向,更是實現目標的系統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