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噸重的活動發射平臺穩穩托舉著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組合體,緩緩駛向發射區。這場精密的轉運任務背后,離不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轉運指揮高仁超21年如一日的堅守。當船箭組合體精準停靠發射塔架時,他悄然退至平臺邊緣,蹲下身用抹布擦拭鋼軌上的沙粒,這個習慣性動作已成為他職業生涯的縮影。
2004年那個改變命運的清晨,17歲的高仁超第一次站在活動發射平臺前。他看著師傅用扳手輕敲液壓管道,通過金屬碰撞的頻率判斷設備狀態。"每個部件都有自己的聲音",師傅的教誨如同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21年來,他的手掌丈量過平臺2000余個液壓閥的溫度,耳朵能分辨出0.1毫米鋼軌接縫的異響,指尖對電機振動的敏感度堪比精密儀器。
在神舟二十一號轉運任務中,高仁超的"觸覺診斷"再次立功。當他的手掌貼上電機外殼時,異常的振動頻率立即引起警覺。"立即停機!"他果斷叫停設備。經檢測,電機同軸度偏差已達臨界值,若非及時發現,可能引發轉運過程中的災難性故障。調整后電機恢復平穩運轉的瞬間,高仁超長舒一口氣——這熟悉的振動頻率,是他21年來最信賴的"心跳聲"。
針對本次任務特點,高仁超還主導了傳感器電纜的優化改造。原設計中的插頭長度導致操作人員作業時頻繁觸碰,存在安全隱患。他帶領團隊將插頭縮短15厘米,并重新設計固定卡扣,徹底消除了作業干涉問題。這項看似微小的改進,使設備調試效率提升了30%。
轉運當日清晨,高仁超提前兩小時到達崗位。他反復檢查液壓箱油管接頭的密封性,用紅外測溫儀監測電機軸承溫度,確保每個環節萬無一失。當船箭組合體開始垂直轉運時,他站在轉運車旁,目光在鋼鐵巨物與蒼穹之間來回切換。11時08分,隨著最后一聲定位指令下達,平臺穩穩停靠,現場爆發的歡呼聲中,他默默翻開工作筆記,記下新的數據:"電機振動值0.03mm/s,鋼軌溫差±2℃,液壓系統壓力穩定......"
巡檢至平臺尾部時,高仁超從工具包中取出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21年來的設備參數變化。最新一行字跡工整地寫著:"神舟二十一號垂直轉運成功,設備狀態優于預期。"合上筆記本的瞬間,他望向遠處即將升空的飛船,那里承載的不僅是航天員的夢想,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