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團隊完成,相關論文已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證實,月球表面存在大量來自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物質,這類隕石以富含水分和有機質著稱,其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于外太陽系。
與地球環境截然不同,月球缺乏大氣層保護和活躍的地質活動,使其表面成為保存太陽系撞擊歷史的天然檔案庫。研究團隊指出,地球上的CI型隕石因大氣層燃燒和地質作用幾乎消失殆盡,而在月球樣本中卻能發現其明顯痕跡,這種差異為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
通過精密分析,科研人員發現月壤中特定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分子,與CI型隕石的化學組成高度吻合。這表明月球表面檢測到的部分水源,很可能來自這類隕石的撞擊事件。該發現不僅改寫了月球水形成理論,更揭示了隕石撞擊在輸送水資源和有機物質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過程中,團隊創新性地建立了月壤中隕石物質識別方法,通過微觀結構分析確認了撞擊殘留物的形成過程。這些微小顆粒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后,經歷熔融與快速冷卻結晶的產物,其發現為后續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
此次突破體現了中國探月工程在微觀分析領域的技術實力。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中國航天器持續帶回珍貴樣本,科學家們則以嚴謹態度和創新方法,不斷拓展人類對地月系統的認知邊界。月球背面這座天然檔案館中,仍蘊藏著更多等待揭開的科學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