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近日宣布,開發者現在可以通過Gemini API調用谷歌地圖工具,將位置感知功能無縫集成到各類應用程序中。這一舉措使得應用開發者能夠直接利用谷歌地圖龐大的地理數據庫,涵蓋超過2.5億個地點信息,為用戶提供基于實時數據的精準服務。
在實際應用中,Gemini與谷歌地圖的結合已展現出強大潛力。例如,谷歌AI Studio負責人Logan Kilpatrick演示了如何通過語音指令,讓AI在芝加哥地區快速推薦排名前三的意大利餐廳。當他補充一家特定餐廳的名稱后,AI通過嘗試多種拼寫方式,成功完成了精準搜索。Logan Kilpatrick評價道:“這種體驗非常個性化且直觀,真正實現了人與技術的自然交互。”
用戶還可以通過該功能實時獲取餐廳營業時間、路況等信息。例如,在確定目的地后,AI能立即調取谷歌地圖的實時數據,幫助用戶規劃最優行程。目前,開發者可在谷歌AI Studio體驗這一功能,并通過設置面板切換模型、語音模式,甚至自定義系統提示詞。例如,提示詞可設定為:“你是一個友好的對話式智能體,任務是通過規劃下午行程(城市→餐廳→活動)展示‘Google Maps定位’功能。”
這一技術適用于多個場景:準確回答地理位置相關問題、構建對話式旅行規劃工具、根據用戶偏好推薦地點、為社交或外賣服務打造基于位置的體驗。網友對此評價稱:“AI剛剛獲得了位置感知能力”“將AI融入實時世界模型,是邁向自主系統的第一步”。
事實上,國內企業在此領域也早有布局。以高德地圖為例,其推出的“小高老師”智能體能根據用戶所處時空,實時提供出行與生活服務方案。例如,用戶只需說明“喜歡獨處且怕冷”,AI即可結合位置數據,快速生成包含導航、服務調用的完整計劃,避免了跨應用操作的繁瑣。
無論是谷歌的Gemini API,還是高德的智能體與掃街榜,核心目標均是將AI從“屏幕內”延伸至“現實世界”。傳統地圖僅提供路線規劃,而AI賦能后的地圖能理解用戶身份、目的地及動機,甚至預測需求。例如,高德的“小高老師”本質是在地圖上疊加了一個世界模型,可感知空間動態并預測用戶下一步行動。
隨著數據量的增長,地圖的功能邊界將持續擴展。從導航工具到空間智能體,AI正在重構地圖的形態——它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平面工具,而是演變為動態的立體智能空間,連接虛擬與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