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網最新發布的《2025年度國產AI芯片產業白皮書》全面剖析了國產AI芯片在技術突破、產業布局和應用落地方面的進展。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算力支撐,國產AI芯片正通過架構創新與生態建設,逐步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推動供應鏈自主可控。
當前,國產AI芯片產業呈現“雙軌并行”特征:一方面,傳統架構持續優化,x86、Arm等成熟技術路線加速迭代;另一方面,RISC-V、GPU及DSA專用加速器等新興架構快速崛起。技術突破聚焦稀疏計算、FP8精度優化、存算一體等前沿領域。例如,墨芯人工智能、華為等企業在稀疏計算領域形成技術壁壘,摩爾線程實現FP8算力量產,存算一體技術通過近存計算與存內計算路徑,有效緩解“內存墻”問題。
產業生態方面,國產AI芯片企業形成多領域協同格局。CPU、AI SoC、云端/邊緣/車端芯片及GPU企業各具特色,地域上集中于上海、北京、廣東等創新高地。調研顯示,通用并行架構成為算力平臺主流方向,但算力密度與軟件生態仍是主要瓶頸。Chiplet異構集成技術被視為突破算力限制的關鍵路徑,然而EDA工具鏈缺失和先進封裝產能不足,成為量產環節的核心障礙。
應用場景加速落地,推動產業規模擴張。2024年,智能算力規模達725.3EFLOPS,華為、摩爾線程等企業的萬卡級集群已投入商用。智能駕駛領域,艙駕一體趨勢顯著,地平線、黑芝麻等企業的芯片實現批量裝車;機器人領域,國產芯片在消費級和工業級場景取得突破,聚焦物理AI革命;端側市場方面,智能汽車、具身智能等場景成為新的增長點。
盡管取得進展,產業仍面臨三大挑戰:架構主導能力不足,技術跟隨現象突出;生態體系短板明顯,軟件棧、開發工具與模型兼容性滯后;規模化落地受阻,實驗室性能向工業級可靠性轉化存在瓶頸。未來,國產AI芯片需通過全棧閉環與開放協同策略,在智算、汽車電子、機器人等領域強化自主可控方案,推動產業向“好用”階段跨越。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基于公開資料整理,報告版權歸原撰寫機構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內容存疑,請及時聯系刪除或與發布機構核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