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無人機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吊艙智能投放的毫米級精度控制,以及應急救援中穿透煙霧的精準定位等場景,對測距模塊的性能與成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方案往往陷入兩難境地:要么采用通用化設計,導致性能冗余與成本浪費;要么追求高定制化,卻因門檻過高讓中小客戶望而卻步。在此背景下,昕銳CL系列的問世,標志著測距技術從“標準化供給”向“場景化定制”的重大轉變,為無人機與吊艙領域帶來了“用得起、用得好、用得穩”的高精度測距解決方案。
CL系列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多量程自由選配、接口靈活定制以及環境抗干擾算法。在光學設計上,CL系列通過分段量程技術,將0.05-2000m的測距范圍拆解為多個量程段,如CL7專注0-50m±1mm的高精度測量,CL2則覆蓋400-1500m±0.5m的中長距離測量。這種設計通過動態信號增益技術,在短距時提升激光功率以保障精度,長距時降低功耗以避免信號飽和,實現了量程、精度與功耗的最優平衡。同時,905nm波長結合窄帶濾波片,有效抑制了日光、車燈等環境光干擾,確保了無人機在強光下的測距數據穩定。
算法層面,CL系列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測”的革新。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訓練的干擾識別模型,能夠準確區分飛鳥、雨滴、飄葉等“偽目標”,將虛警率壓縮至≤1%,大大減少了無人機因誤避障導致的航線偏離與能耗浪費。CL系列還預留了IMU、GPS接口,支持與視覺/雷達數據融合,提升了在復雜環境(如室內無GPS場景)下的測距魯棒性。
定制化接口是CL系列的另一大亮點。提供插針式、焊板式、外置藍牙三種物理接口形態,適配大疆SkyPort、第三方吊艙、車載系統等不同載體,無需修改結構即可直接集成。通過SDK開放測量頻率、分辨率、濾波閾值等參數的底層控制權,客戶可自行開發私有協議,或直接調用預置的“測繪模式”“投放模式”“避障模式”,7天內即可完成系統聯調,大大縮短了產品上市周期。
在場景落地方面,CL系列展現了其從“成本黑洞”到“價值高地”的轉變。以農業無人機為例,傳統超聲波或視覺方案在夜間或揚塵環境下定位誤差大,導致藥液重噴/漏噴,每畝地成本增加10-20元。而CL7模塊(±1mm精度)結合RTK定位,實現了“毫米級對行”,藥液利用率提升至95%;藍牙接口直連飛控,無需額外開發,綜合成本降低30%。新疆棉農使用后,單季農藥成本節省超萬元,作物畝產提升8%。
在物流無人機領域,CL系列同樣表現出色。高樓峽谷中GPS信號衰減,需高精度測距保障無人機懸停與投遞精度。傳統雙目視覺方案成本高且易受光照影響,而CL4模塊(0-1500m,±0.1m)在樓宇間提供穩定測距數據,結合視覺算法實現“激光+視覺”冗余定位,投遞誤差≤10cm;相比雙目方案,硬件成本降低40%。深圳城市測試中,無人機在20m/s風速下仍能精準落入陽臺收納箱,成功率超99%。
應急救援領域,CL系列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森林火災中濃煙遮擋視覺傳感器,傳統激光模塊易受煙霧散射干擾,無法準確定位火源與被困人員。而CL6模塊(5-1200m量程)采用905nm波長與高功率脈沖模式,穿透煙霧能力提升3倍;AI算法過濾煙霧顆粒的虛假信號,火源定位誤差≤0.5m。四川山火救援中,搭載CL6的無人機為消防隊提供實時火場三維模型,救援效率提升60%。
CL系列之所以能做到“高精度≠高價格”,得益于其模塊化設計、生態合作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塊化設計讓客戶僅為核心功能付費,避免為冗余功能買單;規模化生產通過統一的光學平臺與算法架構,降低了多量程模塊的制造成本。生態合作方面,與飛控廠商共建接口標準,減少重復開發成本;開放算法訓練平臺,讓客戶可上傳自有數據優化AI模型,提升場景適配性。全生命周期服務則通過遠程診斷與OTA升級,減少現場維護成本;提供測距數據統計分析報告,幫助客戶優化無人機航線、吊艙投放策略,提升運營效率。
展望未來,測距模塊的“定制化”將向智能化、場景化AI訓練以及綠色化方向發展。下一代CL模塊或集成NPU芯片,實現邊緣計算賦能,實時分析測距數據并直接輸出避障指令,減輕飛控算力負擔。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利用多客戶數據持續優化AI抗干擾模型,提升特定場景的適應性。同時,動態功耗管理將根據測量距離與頻率自動調整激光發射功率,延長無人機續航;可回收材料與環保工藝將響應ESG趨勢,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