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分析嫦娥六號月壤樣品時,意外發現來自太陽系外圍的隕石撞擊殘留物。這一發現不僅證實了外太陽系物質能夠穿越星際空間抵達月球,還為月球水資源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隕石作為研究太陽系演化的天然樣本,因地球大氣層和地質活動的雙重影響,其原始形態難以長期保存。特別是富含水分與有機物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在地球表面極為稀少。這類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于外太陽系,其成分包含大量揮發性物質,是探索太陽系早期環境的關鍵線索。
月球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保存隕石撞擊記錄的理想場所。由于缺乏大氣層和地質活動,月球表面能夠完整保留數十億年來的撞擊痕跡。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團隊主導的研究,通過對月壤樣品的深度分析,首次在月球樣品中識別出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碎片。
研究團隊采用多學科交叉方法,確認這些碎片源于外太陽系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時形成的熔融物質。這些物質在極端條件下快速冷卻,保留了母體小行星的原始特征。科研人員據此開發出新的分析技術,能夠更精準地識別地外樣品中的隕石成分。
實驗數據顯示,月球表面CI型隕石殘留物的比例顯著高于地球。這表明過去對碳質隕石撞擊地月系統頻率的估計可能存在偏差。研究人員推測,月球樣品中檢測到的某些類型的水分子,很可能源自這類富含揮發物的隕石撞擊事件。
該發現改變了科學界對太陽系物質遷移的傳統認知。外太陽系小行星攜帶的水和有機物,可能通過撞擊方式輸送到內太陽系天體,這一過程對月球乃至地球早期環境的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研究團隊建立的物質識別方法,將為后續月球樣品分析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