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重慶以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3萬輛,較2020年的4.3萬輛增長超21倍,工業增加值從6991億元提升至8912億元,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大關。
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以賽力斯為例,這家從彈簧廠轉型而來的企業,通過與華為深度合作,推出問界M5、M7等車型,其中問界M9憑借全球領先的9000T壓鑄技術,穩居國內50萬元以上豪華車銷量榜首。其新一代超級增程系統將綜合油耗降低15%,噪音感知頻次減少90%,熱效率達44.8%,處于行業領先水平。董事長張興海表示,技術創新推動汽車產業實現智能電動、數字空間等五大變革,跨界合作正引領行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類似的技術突破在重慶多點開花。長安汽車首創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其“金鐘罩”電池安全性達國標兩倍;慶鈴氫動力技術完成國內首次氫能卡車跨省實載測試,成渝兩地已投放上百輛氫能源物流車。在電子信息領域,重慶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11年全球第一,晶圓產能較2020年翻番,柔性顯示產業規模躋身全國前五。先進材料產業同樣表現亮眼,建成全球最大氨綸單體裝置,玻璃纖維產能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昆侖玻璃已應用于國產高端手機。
區域協調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的投用,標志著川渝水運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該工程歷時六年建設,于今年3月正式運營,使嘉陵江干流15個梯級全部連通,形成680公里高等級航道。重慶高速航發集團董事長張楊介紹,過去從廣元港到重慶需半月,如今縮短至一周,為川東北、新疆等地物資運輸開辟了通江達海的新通道。這一“超級工程”不僅提升了航運效率,更帶動沿線經濟加速發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兩地協同效應顯著。五年來,川渝共建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匯聚600余家零部件企業、300余家軟件企業,區域本地配套率達80%。城鄉融合方面,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GDP比值從2020年的1.71:1縮小至2024年的1.66:1,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45:1降至2.24: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72.14%。針對山區庫區發展,重慶實施“一縣一策”,如奉節縣通過發展臍橙產業,實現綜合產值超65億元,帶動30萬果農增收。
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斐然。今夏重慶電網用電負荷四次刷新紀錄,首次突破3000萬千瓦,較2024年最高負荷增長6.7%。在特高壓工程支持下,全市實現用電高峰供需平衡,這得益于能源結構的深度調整。以巫山為例,該縣曾是煤礦大縣,原煤年產量超300萬噸。隨著“共抓大保護”理念推進,煤礦全部關閉,火力發電廠停運。取而代之的是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6個風光電項目年發電量達6.8億度,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2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1.6萬噸。
全市能源結構持續優化。16個區縣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風光發電新增裝機651萬千瓦,年均增速37%,高于全國9個百分點,占“十四五”新增電力裝機的50%。新能源裝機達815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末的5倍。清潔電力裝機占比超50%,較“十三五”末提升11個百分點,供電煤耗下降約3個百分點。2024年單位GDP能耗優于全國平均水平30%,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占比達35.8%,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