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內飾行業掀起了一股跨界熱潮,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柔性觸覺傳感器(電子皮膚)領域。從興業科技與蘇州能斯達達成合作,到常熟汽飾攜手荷蘭Brighter Signals公司,這一賽道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汽車內飾企業的加入。
為何汽車內飾企業會集體瞄準電子皮膚這一新興領域?行業專家指出,這主要得益于兩者在技術層面的高度同源性和需求上的高度適配性。汽車內飾企業長期專注于柔性高分子材料、觸感優化以及輕量化設計等領域,而電子皮膚對親膚質感、耐久性和柔性適配的要求,與汽車內飾中座椅表皮、方向盤包覆以及中控面板等產品的技術需求不謀而合。同時,隨著人形機器人和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蓬勃發展,電子皮膚作為人機交互的核心部件,其市場需求正急劇增長。而汽車內飾企業在規模化生產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恰好能夠解決電子皮膚從實驗室到產業化落地的關鍵難題。
在這場跨界浪潮中,天安新材的布局尤為引人注目。作為一家從材料供應商成功轉型為產業生態圈構建者的企業,天安新材多年來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構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CNAS實驗室等多層次研發體系,公司不斷突破傳統高分子材料的局限。其研發的柔性材料在柔軟度、親膚觸感和耐久性方面均實現了顯著提升,為電子皮膚提供了理想的載體支撐。
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賽道上,天安新材更是展現出了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公司不僅提出了“皮膚—肌肉—骨骼”一體化結構構想,計劃用柔性高分子材料替代傳統金屬結構,以賦予機器人更加自然和安全的交互體驗;還通過參股若鉑機器人,成功切入智能機器人領域。若鉑機器人作為伺服驅動器國家標準的發起人之一,擁有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驅動系統和核心算法,這項國家級“卡脖子”技術為天安新材的觸覺傳感器提供了穩定的執行載體,形成了“材料+驅動+感知”的協同閉環。
而與天安新材攜手合作的他山科技,則以其強大的技術實力為合作增添了更強的“感知內核”。這家由清華大學團隊于2017年創立的企業,匯聚了平面電容技術發明人孫滕諶、北航電子工程專家馬揚等頂尖人才,并聘請了ARM芯片架構發明人、英國兩院院士Dr. Steve Furber擔任首席科學家。他山科技已構建起“芯片-傳感器-算法模型-平臺”的全鏈條技術體系,不僅攻克了觸覺多維感知信號同時解析的全球技術難題,還研發出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觸感專用芯片。作為英偉達Isaac Sim平臺的首個觸覺感知合作伙伴,其“仿真+實采”技術路徑能夠在虛擬環境中完成大量感知訓練,從而大幅縮短研發周期并降低測試成本。
在簽約座談會上,他山科技CEO馬揚強調了合作的核心價值:“機器人產業正在從‘功能導向’向‘情感導向’轉變,而讓機器人具備溫度的關鍵,正是天安新材所深耕的柔性材料技術。”天安新材董事長吳啟超也補充道:“我們在汽車內飾柔性材料領域積累了多年的技術經驗,特別是在輕量化、快速成型及模塊化設計方面。這些技術將為電子皮膚提供理想的載體支撐。”此前,雙方在技術交流中已達成共識,通過柔性材料替代傳統金屬外殼,可以使機器人在實現輕量化的同時,具備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姿態。
這場跨界合作正逐步打通電子皮膚從“能感知”到“會感知”的關鍵環節。當機器人不再僅僅是機械的執行者,而是能夠與人類進行自然互動的“伙伴”時,技術的溫暖價值正通過材料與感知的深度融合而逐步顯現。隨著多家汽車內飾上市公司陸續入局,柔性觸覺傳感器賽道的競爭格局逐漸清晰。天安新材與他山科技的合作不僅整合了材料端與感知端的核心優勢,也為行業提供了“跨界協同”的新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