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基斯坦《論壇快報》的記者寫下“科幻不再是虛構內容”時,中國制造業的革新圖景正通過外媒報道與游客鏡頭,向世界展開一幅充滿未來感的畫卷。在安徽蕪湖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工程師與人形機器人握手測試的畫面被新華社鏡頭定格;湖北華威的汽車生產線上,機械臂精準裝配的場景,則成為外媒筆下“黑燈工廠”的典型注腳。這些曾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在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成為現實。
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期報道了多位跨國企業高管的訪華見聞。在參觀一家手機制造“黑燈工廠”時,章魚能源公司CEO格雷格·杰克遜注意到,自動化生產線旁僅有少數技術人員值守,整座工廠的運作完全依賴機器人系統。福特斯克金屬集團負責人安德魯·福瑞斯特則描述了汽車制造車間的場景:數百臺工業機器人協同完成焊接、噴涂等工序,傳送帶上的零件被精準組裝為整車。這種“無人化”生產模式,正在中國多地復制推廣。
科幻元素向現實轉化的案例遠不止于工廠。在福建武夷山,游客可租用外骨骼設備輔助登山;武漢紡織大學展出的“超材料”迷彩服,能通過折射光線實現紅外隱身;深圳的無人機配送網絡每日完成數萬單物流任務。巴西《論壇》雜志網站指出,這些創新成果覆蓋了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新型復合材料正在重塑建筑與高端制造業,5G網絡支撐的智慧城市系統已覆蓋交通、醫療、農業等場景。
支撐“科幻感”落地的,是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深度轉型。美國《紐約時報》援引數據稱,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突破200萬臺,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本土企業競爭力顯著提升。路透社分析認為,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正在推動制造業變革,這種技術融合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重構了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英國廣播公司則注意到,從教育機器人到智能編程玩具,人工智能應用已深度滲透中國社會各領域。
人才儲備成為創新生態的核心支撐。彭博社報道顯示,全球近半數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來自中國,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0萬增至2020年的1770萬。英國《每日電訊報》進一步指出,中國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的畢業生人數已超350萬,居世界首位。這種“工程師紅利”正在生物科技、機器人研發等前沿領域持續釋放動能。
國際游客的親身體驗,成為“創新中國”形象傳播的重要渠道。在海外社交平臺,移動支付、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機外賣等場景頻繁出現在熱門帖文中。《華盛頓郵報》援引旅游機構數據稱,30至50歲的科技愛好者正成為來華旅游的新興群體,他們熱衷參觀電動汽車工廠、體驗機器人舞蹈表演,甚至專程探訪《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一位南非游客在體驗中國高鐵后感嘆:“這比我想象中更時尚、高效、清潔。”
重慶的“賽博朋克”景觀成為國際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點。《華爾街日報》描述道,高架列車穿樓而過的畫面,配合霓虹閃爍的天際線,宛如科幻電影場景。CNN則關注到無人機表演、現代化高鐵站等新興旅游亮點。隨著“中國游”熱度上升,海外博主帖文中“酷”“創新”“前沿”等關鍵詞,正逐漸凝聚為國際輿論認知中國的新標簽。
阿根廷“報告亞洲”網站分析認為,中國制造業已從“世界工廠”轉型為高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可持續能源等領域,中國正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英國品牌金融公司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中國軟實力排名從2021年的第八位躍升至第二位,這一變化背后,是“創新中國”對全球人才、資本、技術的持續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