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實現全國充電設施數量翻番的目標,通過優化布局與提升性能,為電動汽車用戶消除“里程焦慮”。這一舉措旨在解決公共充電網絡覆蓋不均衡、高峰期充電難等現實問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充電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9月,全國充電設施總量達1806.3萬個,平均每5輛電動汽車配備2個充電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覆蓋超6萬個,跨省出行充電便利性大幅提升。然而,城鄉、區域間充電設施分布差異明顯,部分鄉鎮和農村地區仍存在“充電空白”,節假日高速公路服務區排隊充電現象突出。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數量倍增”與“質量提升”雙重目標。數量方面,到2027年底,全國充電設施將增至2800萬個,公共充電容量超3億千瓦,可滿足8000萬輛以上電動汽車需求。布局上,新建居住區需100%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鄉鎮行政區至少新增1.4萬個直流充電槍,實現農村公共充電設施全覆蓋。這意味著,電動汽車用戶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享受“回家即充”“返鄉無憂”的便利。
針對充電效率痛點,方案強調“大功率”設施建設。未來三年,全國城市將新增160萬個直流充電槍,其中10萬個大功率充電槍(單槍功率250千瓦以上);高速公路服務區新建改建4萬個“超快結合”充電槍,功率不低于60千瓦。國家能源局負責人指出,當前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45.5千瓦,難以滿足節假日等高峰期快速補能需求。大功率設施的普及將顯著縮短充電時間,提升用戶體驗。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表示,大功率充電設施的推廣不僅解決了“充電慢”問題,還能適應不同場景需求。例如,城市熱點區域可部署高功率充電樁滿足短時補能,長途出行則通過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超快結合”設施實現快速續航,形成差異化服務網絡。
充電設施的升級不僅服務于出行,更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通過車網互動(V2G)技術,電動汽車可在用電低谷時充電“儲電”,高峰時向電網反向送電,助力“削峰填谷”。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新增雙向充放電設施超5000個,反向放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這意味著,數百萬輛電動汽車將成為移動儲能單元,增強電網調峰能力。

據測算,行動方案的實施將帶動充電設備制造與建設投資超2000億元,形成覆蓋城鄉、智慧互聯的能源網絡。從城市小區到鄉村道路,從高速公路到偏遠鄉鎮,充電樁正從單一的電力出口轉變為能量雙向流動的“神經末梢”,既為綠色出行提供保障,也為產業創新注入活力。這一變革不僅關乎民生便利,更將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與汽車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