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現場,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賽項的實操環節正在緊張進行。賽場內,立體料倉、軌跡板、旋轉供料臺等設備有序排列,選手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著工具,空氣中彌漫著設備調試的細微聲響。隨著指令下達,工業機器人手臂靈活舞動,精準完成各項任務,展現出參賽者的高超技藝。
本次決賽分為理論考試與實操比賽兩部分。理論考試將于后續進行,重點考察選手對工業機器人安全規范、運維理論、裝調技術及應用場景等核心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而率先開展的實操比賽則是一場綜合技能的大考——選手需在240分鐘內完成硬件組裝、電氣調試、參數配置、故障排查及產線調試等全流程操作。競賽內容從機械部件拼接到電氣電路搭建,從虛擬軟件驗證到實物功能實現,全面檢驗選手的復合型技術能力。
比賽場景高度還原工業生產實際:產品料倉需實現精準供料,旋轉供料臺要配合完成物料轉運,軌跡板上的預留線條則考驗機器人運動的軌跡精度。選手需先解讀裝配圖與電氣原理圖,完成機械部件的組裝,再依據圖紙搭建功能電路并集成到機械系統中。更關鍵的是,所有操作必須先通過電腦軟件進行虛擬驗證,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實物調試。這種“虛擬+現實”的流程設計,既提高了調試效率,又貼合企業生產中的實際需求。
“比賽考察的是‘一專多能’的綜合能力。”賽項裁判長郭海青介紹,實操環節涉及的知識點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不會集中出現,但大賽要求選手具備機械裝配、電氣調試、軟件操作等多維度技能。“只有將機械、電氣、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才能讓機器人在特定場景中穩定運行。”他特別指出,比賽還隱含了對工匠精神的考核——裝配精度、工具管理、安全規范等細節都會影響最終成績。
賽場上,選手們的專注狀態令人印象深刻:有人緊盯屏幕反復校驗虛擬程序,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有人俯身操作臺,用工具精準校準機械部件的位置;還有人對照任務書在紙上標注操作步驟,眉頭微蹙梳理思路。來自石家莊代表隊的鄭林松是競賽的“常客”,此次參賽讓他有了新收獲:“雖然因對部分設備不熟悉影響了進度,但接觸到了平時工作中沒見過的技術和系統,拓寬了技術視野。”他表示,回去后會針對不足加強學習,將新經驗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郭海青表示,此次大賽不僅與全國賽事標準接軌,更緊跟技術發展趨勢,體現了時代特色。選手們在獨立操作中展現出的專注與堅韌,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他鼓勵年輕技術工人要抓住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機遇,深耕技能領域,才能在工業機器人行業找到發展空間。
比賽中,選手們嚴格按照流程推進操作,遇到問題冷靜分析、沉著應對。這場技能比拼已超越單純的勝負意義——它不僅幫助職工提升數字技能應用水平,更讓“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技術熱點與行業發展趨勢的競賽內容,也預示著只有持續學習新技術、接觸新事物,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這樣的比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推動更多技術工人從“會操作”向“懂技術、善創新”的高素質工匠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