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界近日沉浸在深切的哀思中,理論物理學泰斗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的消息傳來,舉國為之動容。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楊先生在粒子物理、量子場論等領域作出開創性貢獻,更以赤子之心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其精神遺產成為激勵后輩攀登科學高峰的永恒燈塔。
1992年盛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慶祝楊先生七十華誕舉辦學術盛會,彼時剛完成本科學業的潘建偉在會場后排聆聽大師教誨。謝希德、葛庭燧等學界巨擘以膠片投影講述前沿理論,楊先生那句"今日聽聞或許懵懂,他日必成滋養心靈的甘露"的箴言,在年輕學子心中播下科學火種。三年后南開大學的理論物理研討會上,楊先生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前瞻性判斷,讓這位青年研究者首次接觸到改變命運的科學概念。
2001年中國科大實驗室初創時期,潘建偉始終銘記楊先生對超冷原子的戰略判斷。2004年團隊實現五光子糾纏的突破性進展后,經朱邦芬教授引薦,青年科學家與楊先生展開長達半日的深度對話。在"歸根居"匾額映照的客廳里,八旬老者對量子信息領域展現出的孩童般熱忱,讓后輩深切感受到科學大師的永恒探索精神。臨別時獲贈的《楊振寧文集》與歸國建言,成為指引科研航向的北斗。
2008年歸國后,潘建偉團隊在超冷原子領域展開攻堅。2009年楊先生接受專訪時指出"冷原子研究正當紅"的論斷,為當時基礎薄弱的國內研究注入強心劑。歷經八年磨礪,團隊于2016年實現中性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合成,2017年驗證湯川-拉亭杰液體理論,相關成果14次登上《自然》《科學》期刊。這些突破直接受益于楊先生早期建立的量子可積系統模型,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完美閉環。
在學術指引之外,楊先生更以長者智慧化解科研困境。當潘建偉與海外導師的合作出現裂痕時,楊先生親自斡旋促成清華會談,為"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洲際通信突破奠定基礎。作為中國科大國際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他設立"楊振寧學者"項目,以學術聲望搭建國際合作橋梁。2019年"墨子號"載荷捐贈儀式上,老人憶及1945年赴美途中初嘗冰淇淋的往事,動情展望"中國天亮"的美好圖景,激勵團隊將新一代量子衛星命名為"晨曦號"。
這位科學巨匠始終將家國情懷融入科研追求。從改變"中國人不如外國人"的民族認知,到培養姚期智、段路明等學術中堅,楊先生用畢生精力構筑中國科學的脊梁。客廳中"歸根居"的題字,實驗室里對年輕學者的耳提面命,國際舞臺上為中國科學發聲的身影,共同鑄就了科學報國的精神豐碑。如今斯人已逝,但其點燃的科學火種,正在新一代研究者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