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電動汽車“里程焦慮”難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底全國充電設施數量將突破2800萬個,公共充電容量超3億千瓦,可滿足超8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這一目標意味著充電服務能力將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翻倍增長,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充電設施總數達1806.3萬個,相當于每5輛電動汽車配備2個充電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覆蓋密度顯著提升,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建成充電樁超6萬個,跨省長途出行充電難題得到有效緩解。然而,公共充電網絡仍存在區域布局不均衡、設施功能結構待優化等問題,尤其在節假日期間,部分熱點區域“人等樁”現象依然突出。
針對充電設施“有沒有”的問題,行動方案提出差異化布局策略。在城市端,要求新建居住區固定車位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確保居民“回家即充電”;在農村地區,計劃在尚未建設公共充電站的鄉鎮行政區新增1.4萬個直流充電槍,實現農村公共充電設施全覆蓋。以沈海高速佛開段址山新能源服務區為例,該服務區通過增設充電樁,日均服務車輛超2000輛次,有效緩解了節假日充電壓力。
為解決充電設施“好不好用”的問題,方案重點推進大功率充電設施建設。全國城市將新增160萬個直流充電槍,其中包含10萬個大功率充電槍;高速公路服務區新建改建4萬個60千瓦以上“超快結合”充電槍。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45.5千瓦,難以滿足節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熱點區域的快速補能需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表示,單槍功率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電設施將成為未來建設重點,可大幅縮短充電時間,滿足差異化補能需求。
充電設施的升級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在于功能創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車網互動(V2G)規模化應用試點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新增雙向充放電設施超5000個,反向放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通過充換電設施與電網的雙向連接,電動汽車可在用電低谷時段“囤電”,在高峰時段向電網反向送電,助力電網“削峰填谷”。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電網運行效率,也讓電動汽車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移動充電寶”。
從城市到鄉村,從高速公路到居民小區,我國充電設施正從“中心覆蓋”向“全域覆蓋”轉變。一個個充電樁不僅是電力出口,更成為能量雙向流動的“神經末梢”,為分布式能源體系提供支撐。據初步測算,行動方案的實施將拉動充電設施設備制造和建設投資超2000億元,形成“產業-民生-生態”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這張覆蓋城鄉、智慧互聯的能源網絡,正為百姓綠色出行“續航”,為產業創新生態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