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大關。截至2025年6月,該領域用戶數量達5.15億人,較2024年底增長2.66億人,半年增長率達106.6%,普及率提升至36.5%。這項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滲透至社會各階層,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從"可用"向"好用"、從"試用"向"常用"的關鍵轉變。
在用戶結構方面,19歲及以下青少年群體占比達33.8%,成為最主要的使用人群。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用戶合計占比25.4%,顯示中老年市場仍存在巨大開發空間。學歷分布上,大專及以上用戶占比37.5%,顯著高于整體網民水平。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曉指出,這種年輕化、高學歷的特征與教育領域的應用密切相關,當前人工智能在未成年群體中主要發揮教育輔助作用,未來將向個性化教學智能輔助方向演進。
從應用場景看,回答問題功能以80.9%的使用率位居首位,日常辦公、休閑娛樂和內容創作緊隨其后。這種多元化應用格局,反映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數字生活。技術層面,國內大模型展現出強勁競爭力,超過九成用戶優先選擇國產產品。百度最新發布的多模態文檔解析模型PaddleOCR-VL,憑借0.9B的核心參數和109種語言支持能力,在發布20小時內即登頂國際開源平臺HuggingFace趨勢榜首,印證了中國AI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
我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專利布局中持續保持優勢,截至2025年4月累計申請量達157.6萬件,占全球總量的38.58%,穩居世界第一。這種技術積累正轉化為實際產業成果,形成能夠穩定服務億級用戶、精準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成熟體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郁林認為,技術能力與服務能力的雙重突破,為人工智能產業大規模落地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標志著我國AI發展進入"深度實用"新階段。
關于技術發展趨勢,張曉提出五大創新方向:模型集成將催生人工智能新形態,開源社區持續推動技術進步,具身智能帶來全新交互體驗,智能體拓展能力邊界,完善治理體系保障健康發展。這些創新領域相互支撐,共同構建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未來生態。隨著技術紅利從專業領域向大眾市場擴散,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