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及礦山機械展覽會(BICES 2025)展后信息發布與媒體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祁俊在會上以《關于BICES 2025“三新”活動的點評》為題發表講話,系統梳理了展會期間“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申報及確認工作的核心成果。
據介紹,本屆“三新”活動以自愿參與、零費用原則為參展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通過編制《“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匯編》集中展示行業創新成果。活動自啟動以來,共收到65家企業的申報材料,涵蓋柳工、徐工、三一、中聯重科等龍頭企業,涉及挖掘機械、混凝土機械、智能化解決方案、新能源技術等12個專業領域。專家組在4天展會期間,從創新性、技術先進性、市場前景等維度對申報成果進行資料核查與現場驗證,最終形成權威評估報告。
核實結果顯示,本屆“三新”成果呈現三大顯著特征。在智能化領域,基于AI的智慧管理系統、云控平臺、無人駕駛集群協同技術成為核心亮點,智能挖掘機、裝載機等設備實現從單機智能到群體智能的跨越,配套的智能化施工工法為無人化作業提供技術支撐。綠色低碳技術方面,全系列電動化產品從概念走向市場,混合動力技術在大型設備的應用示范項目顯著增加,噪聲控制、排放優化等環保指標成為產品標配。
核心技術突破方面,高性能液壓元件、大轉矩電驅動橋等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加速,深海、高原等極端工況特種裝備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產業鏈協同創新特征突出,主機廠與零部件供應商、軟件服務商聯合研發的案例增多,形成全鏈條創新生態。例如,某企業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實現95%以上核心算法自主可控,某型號電動叉車續航里程突破400公里,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針對活動持續發展,專家組提出雙重建議。對組委會而言,需建立“三新”成果數字化對接平臺,推動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同時將活動打造為BICES核心品牌,通過年度主題策劃和全媒體傳播提升行業影響力。對企業層面,建議加大產業鏈上游技術攻關投入,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布局,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掌握行業話語權。
數據顯示,申報成果中78%的產品實現3項以上新技術集成應用,62%的企業將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銷售收入的6%以上。某企業研發的混合動力礦用卡車較傳統機型節能35%,某品牌高空作業平臺搭載的5G遠程操控系統實現跨區域集群管理,這些案例印證了行業創新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