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樁引發廣泛關注的失蹤事件在羅布泊地區發生。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帶領的科考隊,在完成首次穿越羅布泊核心區域的壯舉后,意外遭遇了難以預料的變故。作為中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彭加木在科考途中突然失蹤,這一事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當年5月,彭加木率領11人科考隊從大本營出發,計劃穿越羅布泊無人區。他們的路線經過樓蘭遺址,最終抵達米蘭。科考隊憑借出色的準備和頑強的毅力,僅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原定兩個月的任務,成功穿越了450公里的無人區。然而,在成功抵達米蘭后,彭加木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重返羅布泊。
盡管科考任務已經完成,且物資儲備接近極限,彭加木仍堅持認為庫木庫都克地區存在水源。6月11日,在經過數日討論后,科考隊多數成員同意了他的提議,決定前往該地區。但這次行程遠比想象中艱難,惡劣的天氣和復雜的地形讓科考隊舉步維艱。
6月17日,當科考隊抵達庫木庫都克時,物資已所剩無幾,水源仍未找到。在請求軍事基地補給后,彭加木突然留下一張紙條,寫著“我往東去找水井”,便獨自離開了營地。隊員們立即展開搜尋,但直到次日補給到達,仍未發現他的蹤跡。隨后,大規模的搜尋行動持續了數日,卻始終沒有找到任何線索。
彭加木的失蹤引發了國內外無數猜測。有人認為他是被科考隊員謀害,但缺乏確鑿證據;也有人將他的失蹤與樓蘭古國的“雙魚玉佩”傳說聯系起來,甚至聲稱他因超自然力量消失。更有傳言稱,有人在美國見過彭加木,推測他可能是為了治療疾病而假死前往美國。然而,這些說法大多缺乏依據,更多是人們的想象。
事實上,羅布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曾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之一,古籍中稱之為“幼澤”。漢朝時期,樓蘭古國就位于羅布泊附近,但這個曾經繁榮的國家卻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1957年至1962年間,樓蘭遺址的發現吸引了眾多探險者,但不少人在此失蹤或精神失常,使得羅布泊成為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海”。
彭加木與羅布泊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當時他首次對該地區進行考察。幾個月后,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試爆。此后,他又在1979年和1980年兩次進入羅布泊考察。這位出生于廣東番禺的科學家,自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后,一直致力于科研工作。1956年,他放棄了赴蘇聯深造的機會,選擇前往新疆進行科考。即便在患上惡性腫瘤后,他依然堅持科研,病情好轉后繼續投身工作。
對于彭加木的失蹤,最可能的解釋是他在獨自尋找水源時遭遇了意外。羅布泊的黑風暴、氣眼和雅丹地貌等危險因素,使得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的可能性極低。盡管國家多次組織大規模搜尋,但在廣袤的沙漠中找到一個人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彭加木的失蹤,或許并沒有那么多的神秘色彩。大自然的殘酷,可能才是這位偉大科學家消失的真正原因。而那些流傳甚廣的傳言,大多只是人們的猜測和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