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接連陷入安全爭議,兩起燃爆事故引發的信任危機,將這家科技企業推上輿論風口浪尖。從“年輕人的第一臺車”到被質疑“最后一臺車”,公眾對小米造車邏輯的審視愈發尖銳。

“智能電動汽車不是手機加四個輪子。”行業專家指出,當科技企業跨界造車時,往往將3C產品的迭代思維移植到汽車領域,卻忽視了交通工具“安全至上”的核心屬性。手機故障可通過重啟或換新解決,而汽車事故直接關乎生命,這種本質差異決定了造車邏輯的不可復制性。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顏值即正義”,將產品設計置于首位。據其透露,團隊為輪轂樣式篩選了5000種方案,每個設計背后進行500次驗證。然而,這種對美學極致追求的背后,安全細節的披露卻顯得單薄。例如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宣傳中,“優雅開門”成為關鍵詞,而救援場景中的實用性僅被輕描淡寫帶過。
市場對過度營銷的反噬已現端倪。銅陵“3·29”與成都“10·13”兩起燃爆事故中,三條生命的消逝徹底點燃公眾情緒。網友質問:“當宣傳片里全是速度與智能時,誰在為安全買單?”這種質疑并非空穴來風——小米首款車型SU7上市一年半以來,多次因輔助駕駛系統缺陷被推上熱搜。
2025年9月的召回事件暴露出技術短板。涉及11.6萬輛SU7標準版的召回公告顯示,其L2級領航輔助功能在極端場景下存在識別延遲,若駕駛員未及時接管將導致碰撞風險。盡管小米隨后為第二款車型YU7標配高階輔助駕駛硬件,并公開承認“安全是一切的基礎”,但逝去的生命已無法挽回。
行業對比更顯差距。蓮花集團CEO馮擎峰在采訪中直言:“絕不能把市場當試驗場。”他透露,蓮花每款車型上市前需完成數萬次模擬測試,涵蓋從-40℃到50℃的極端環境。這種“先自我否定,再推向市場”的嚴謹態度,與部分新勢力“邊賣邊改”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汽車安全專家指出,當前智能電動車存在三大認知誤區:將算力等同于安全性、用消費電子思維定義產品周期、過度依賴OTA升級解決硬件缺陷。某德系車企研發負責人透露:“我們光碰撞測試就要做200多次,包括正面、側面、追尾等常規項目,還有翻滾、涉水等極端場景。”
監管層面已開始收緊。工信部近期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規定》明確要求,企業需在量產前完成所有功能場景的實車驗證。這意味著,靠“軟件定義汽車”快速迭代的時代或將終結,硬件冗余設計與預埋安全機制成為新標配。
對于小米而言,信任重建之路充滿挑戰。盡管雷軍在內部演講中承認“公眾期待遠超想象”,但如何將安全理念貫穿至研發、生產、售后全鏈條,仍需用實際行動證明。畢竟,在關乎生命的領域,任何營銷話術都抵不過一次零事故的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