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基礎設施建設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僅2025年單年投入便突破3500億美元,這一數字甚至超越了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科技工程——阿波羅計劃的總投入。在這場算力革命的背后,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憑借其不可替代的技術地位,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目前,該公司手持近300億歐元積壓訂單,相當于2025年全年營收的92.3%,并明確提出2030年營收沖刺600億歐元的目標。然而,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75.2億歐元銷售額略低于市場預期的77.9億歐元,這一數據引發了市場對AI需求持續性的廣泛討論。
作為全球唯一能量產極紫外光刻機(EUV)的企業,阿斯麥壟斷著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的“入場券”。從臺積電的3納米AI芯片到高端智能手機、AI服務器,其設備滲透至半導體產業鏈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EUV系統銷售額占比達37.5%,延續了“先進制程優先”的戰略趨勢。盡管非EUV業務因中國前期訂單消化完畢出現短期波動,但調整后每股收益5.49歐元,超出市場預期0.12歐元,凈利潤率高達28.3%,顯示出高毛利業務對沖波動的強大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季度凈系統訂單達54億歐元,同比激增105%,其中EUV訂單占比66.7%,預示著未來增長動能強勁。
阿斯麥的核心競爭力源于三大不可復制的優勢。技術層面,其EUV光刻機集成10萬多個精密零件,依賴全球超500家供應商協同制造,研發投入常年占營收15%以上。最新一代High-NA EUV技術已突破光源可用率瓶頸,成為3納米及以下制程的唯一解決方案。客戶綁定方面,AI芯片與高端內存的制程迭代對EUV的依賴度持續攀升,邏輯芯片客戶不斷增加光刻層數,DRAM架構升級后對EUV的需求反而增長。生態布局上,阿斯麥通過領投AI公司Mistral,將人工智能技術嵌入產品,并與全球頂尖晶圓廠共建研發實驗室,形成“硬件+軟件+AI”的閉環生態,徹底封鎖競爭對手的介入路徑。
面向未來,阿斯麥已布局兩大增長引擎。首臺High-NA設備EXE:5200已完成客戶現場驗證,累計運行超30萬片晶圓,SK海力士已接收首臺設備。預計2026年下半年將迎來大規模訂單,2028年后進入量產交付期,單臺設備售價可能突破3億歐元。與此同時,公司于第三季度成功交付首臺3D集成產品XT:260,該設備可將產能提升4倍并實現近零水耗,目前已獲多家客戶預訂。在摩爾定律放緩的背景下,先進封裝成為提升芯片性能的關鍵,XT:260的推出使阿斯麥從“芯片制造設備商”升級為“先進封裝解決方案提供商”,開辟了全新的市場空間。
對于2030年營收目標,阿斯麥制定了清晰的路徑:短期(2026年)依靠Low-NA EUV放量對沖DUV業務回歸常態,EUV營收占比將提升至35%以上;中期(2027-2029年)High-NA EUV進入批量交付期,3D集成業務貢獻規模營收,AI芯片產能擴張持續帶動需求;長期(2030年)High-NA EUV成為主流,3D集成躋身核心板塊,疊加高毛利裝機管理服務,沖刺600億歐元營收上限。盡管當前自由現金流存在波動,但這是為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的戰略性投入,類似于亞馬遜早期布局AWS的“燒錢”階段,最終將轉化為長期收益。
判斷阿斯麥能否兌現承諾,需關注三大核心信號:2025年第四季度營收能否達到92-98億歐元目標,驗證產能釋放有效性;2026年下半年High-NA訂單是否爆發,決定中期增長動能;2026年第一季度后中國市場DUV業務能否回歸常態,避免持續拖累整體營收。若上述信號均向好,阿斯麥不僅將鞏固其壟斷地位,更可能帶動A股市場中為其提供核心零部件、配套材料的企業共享產業鏈紅利。對于投資者而言,跟蹤High-NA技術進展、細分賽道訂單變化,將成為捕捉半導體設備領域投資機會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