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敘事能力,始終是商業競爭中的隱形引擎。它不僅塑造著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更決定了外部市場對企業的價值判斷。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這種敘事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尤為緊密——從故事到估值的傳導鏈條,最終會反映在市盈率等核心指標上。
英偉達的崛起軌跡完美印證了這一點。當黃仁勛早期提出"普適性并行計算"愿景時,華爾街僅將其視為游戲顯卡制造商。直到大模型訓練需求爆發,高性能計算的概念才被市場真正理解。這種敘事轉變帶來的估值躍升,讓千億美金與四萬億美金市值的差距成為現實注腳。
阿里巴巴的股價波動同樣遵循著敘事邏輯。過去五年間,公司經歷了兩輪完整的價值重估周期。2023年初,投資大師芒格將阿里投資歸為"最大錯誤","零售商"標簽成為市場共識,這直接導致股價跌入谷底。轉折點出現在吳泳銘接任后,阿里重新定位為"AI驅動的科技企業",通過大幅增加資本開支和研發投入,開啟了價值修復進程。
在AI戰略布局中,阿里展現出了獨特的全產業鏈思維。不同于特斯拉、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阿里構建的是覆蓋AI全周期的生態體系:上游有阿里云提供基礎設施,中游以通義系列模型推進基礎研發,下游則通過既有業務改造與夸克等應用布局終端市場。這種廣度與深度兼具的布局,在國內外科技企業中都堪稱罕見。
云計算業務的復蘇為戰略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歷傳統行業上云緩慢的陣痛期后,AI算力需求成為新增長極。最新財報顯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增長26%,創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通義模型與DeepSeek的技術突破,成為破解增長困境的關鍵鑰匙。
相較于云計算的強勢回歸,阿里在AI應用層的布局顯得更為復雜。與競爭對手主推"純原生AI應用"不同,阿里選擇了一條差異化道路。以豆包、元寶為代表的純原生應用,與夸克這類改造型應用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策略導致月活數據呈現特殊格局:9月AI產品榜中,夸克與百度網盤分列第一、三位,但純原生應用豆包以相近月活展現出更高商業價值。
通義App的邊緣化進程,實質上確認了夸克的C端主導地位。組織架構調整后,通義并入智能信息事業群,與夸克形成平級關系。但資源分配的天平明顯傾斜——事業群負責人吳嘉同時兼任夸克CEO,這種"嫡庶"差異在資源投入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馬云年初視察夸克辦公區,更是為這種戰略傾斜提供了最高層級的背書。
夸克承載的期待與挑戰同樣顯著。盡管擁有88VIP會員體系帶來的網盤用戶增量,以及工具集成形成的生態壁壘,但其面臨豆包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當對手以純原生應用姿態實現更高增速時,夸克需要證明:改造型應用能否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產品成敗,更影響著阿里云的市場說服力。
AI云市場的爭奪戰揭示了更深層的戰略困局。火山引擎憑借公有云大模型調用量指標宣稱領先,這個統計口徑雖存在爭議,卻真實反映了市場選擇。作為B2B基因深厚的老牌玩家,阿里云在客戶積累、模型開源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卻在公有云服務領域被后發者超越。這種反差迫使業界重新審視:全產業鏈布局中,哪個環節可能成為阿喀琉斯之踵?
夸克與豆包的競爭,本質上是AI戰略落地路徑的分野。當火山引擎將豆包模型作為核心賣點時,阿里云的技術優勢需要更直觀的市場載體。通義App的式微,使得夸克成為連接技術與市場的關鍵紐帶。這種獨特的戰略選擇,既創造了差異化競爭空間,也埋下了需要破解的課題——如何讓C端應用真正反哺云端技術,形成戰略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