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期間,科技領域最受矚目的焦點無疑是OpenAI推出的基于Sora2技術的AI短視頻應用Sora。這款應用自上線以來,迅速引發全球關注,其影響力甚至可能超越當年ChatGPT發布時的盛況。
據應用情報提供商Appfigures的數據顯示,SoraApp自2025年9月30日登陸iOS平臺后,首周下載量便突破62.7萬次,較2023年初ChatGPT首周60.6萬次的下載量更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Sora仍處于內測邀請階段,這一數據無疑預示著其未來潛力。
從產品形態來看,Sora與主流短視頻平臺差異不大——用戶只需上劃屏幕即可瀏覽新內容。但核心區別在于,創作者無需拍攝或上傳視頻,僅需輸入提示詞,AI便能生成逼真的虛擬視頻。這一變革意味著,互聯網空間將迅速被AI生成的內容填充,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愈發模糊。
隨著Sora式視頻的泛濫,信息流的真實性正面臨嚴峻挑戰。用戶越來越難以分辨所見內容的真偽,當算法生成的“超真實”內容充斥屏幕時,人們感知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客觀存在,又有多少是技術制造的幻象?這種“眼見不再為實”的困境,正對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技術適應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驗。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擬像與仿真》中提出的“超真實”理論,恰好為這一現象提供了注解。他認為,后現代社會中,媒介制造的符號將脫離現實本體,甚至取代現實。而Sora的技術邏輯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它無需參照“原件”,便能創造出光影、物理交互乃至情感表達均無可挑剔的內容。我們正步入一個擬像無需偽裝成現實的時代,因為它本身就能直接生產“現實”。
盡管AI的創造力令人驚嘆,但Sora的出現已觸及社會信任的基石——信息真實性。此前,AI技術更多聚焦于效率提升,而如今,它正動搖著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基礎。因此,探討AI治理的緊迫性已不容忽視。
AI合規不僅是法律層面的被動遵守,更需企業主動構建技術倫理。這要求在模型訓練、數據使用、內容生成和發布的全鏈條中,嵌入安全、透明、可問責的機制。例如,開發可靠的內容溯源和數字水印技術,在產品設計上遵循“倫理先行”原則,通過顯著標識或限制敏感內容生成,為用戶提供判斷依據。
然而,面對AI生成內容的指數級增長,僅靠平臺自我監管或事后法律約束已遠遠不夠。技術的進化速度總是快于治理建設,因此,真正的防線必須建立在社會成員的技術認知之上。這凸顯了推行AI通識教育的緊迫性。
AI通識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成為算法專家,而是培養面向AI時代的批判性思維和媒介素養。其核心在于幫助公眾理解AI生成內容的原理、邊界和潛在風險,建立使用和傳播的倫理觀。例如,警惕“深度偽造”對名人形象和個人隱私的濫用,認識算法偏見可能加劇的社會不平等。
AI合規與AI通識教育是應對認知革命挑戰的雙重保障。前者是技術與制度的“安全帶”,后者是社會認知的“免疫力”。一個具備AI素養的社會,能更好地識別虛假信息,同時對科技公司提出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形成正向治理循環。
技術的洪流不可阻擋,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加速構建駕馭這股洪流的堤壩。提升全民AI素養、完善合規框架,不僅是為了應對風險,更是為了確保AI技術能被負責任地利用,真正創造一個充滿想象與可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