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外披露,全球首個海上千方級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及制氫系統的全功率測試已正式啟動。該系統由申能集團旗下氫晨科技及其子公司氫盛能源聯合研發,標志著我國在海上綠色氫能裝備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
據介紹,這款專為海上漂浮式平臺設計的制氫系統,集成了離網運行、防腐蝕、抗風浪及輕量化等關鍵特性,能夠適應惡劣海洋環境下的長期穩定運行需求。系統采用模塊化架構設計,每小時制氫量達1000標準立方米,成為國際上產能最大的海上漂浮平臺PEM電解槽制氫裝置。
研發團隊通過四項核心技術創新實現了性能突破:在產能提升方面,采用新型材料和高可靠封裝工藝,將PEM電解槽制氫能力提升至1000標準立方米/小時;通過集約化模塊設計,系統整體重量僅為傳統堿性制氫系統的六分之一,完美適配海上平臺承重限制;針對海洋晃蕩環境開發的穩定系統,可有效抵御波浪沖擊,確保設備在惡劣條件下持續運行;智能運維系統實現遠程控制和無人化管理,直流電耗低于4.3千瓦時/立方米,動態響應時間縮短至5秒,與海上風電功率波動形成高效協同。
數據顯示,我國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中國氣象局評估顯示,海上風能技術可開發量達27.8億千瓦,但截至2025年6月底,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僅為4420萬千瓦。高昂的電力輸送成本成為制約深遠海風電開發的關鍵瓶頸,傳統海底電纜輸電方式面臨經濟性挑戰。
新研發的PEM制氫系統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通過將海上風電轉化為氫能輸送,相比傳統海底電纜輸電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輸送距離越遠經濟優勢越顯著。該系統計劃于明年在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平臺開展示范應用,有望成為深遠海風電資源開發的主流技術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