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湖北的田野上正上演著一場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9月29日,全省秋冬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在仙桃市召開,一系列現代農業科技亮相田間,為秋冬播生產注入新動能。
在仙桃市三伏潭鎮三灣村的江漢大米核心種植基地,萬畝稻田即將迎來豐收。金黃的稻穗低垂,而稻田上空,一架無人機正均勻播撒油菜種子。"這是'谷林套播'技術,利用水稻收割前的土壤墑情,讓油菜種子在谷林下吸水發芽。"基地負責人劉孔含介紹,待油菜萌發后再收割水稻,既解決了茬口矛盾,又提高了出苗率。這項創新技術打破了傳統種植順序,為油菜高產奠定了基礎。
不遠處,一臺油菜無人精量播種變量拖拉機正在作業。農戶只需按下啟動鍵,這臺"智能鐵牛"便能自動規劃路線、精準播種,遇到障礙物還會自動避讓。"它的單粒播種合格率達98%,效率是普通播種機的3倍。"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廖宜濤透露,該設備通過北斗定位和傳感器技術,能根據土壤狀況調整播種參數,實現種肥同播的精準化。
今年,湖北省油菜籽產量首次突破300萬噸。為進一步提升單產,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引入新品種、新機械,推廣無人機飛播、一體化精量播種等技術,指導農戶做好藥劑拌種、開溝等關鍵環節,助力油菜生產再創新高。

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播種環節。在仙桃江漢大米伏羲農場,無人機巡田系統正構建著農作物的"空中檔案"。接到指令后,無人機從機庫自動升空,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熱成像儀,按預設路線巡檢稻田。巡護人員通過平臺實時查看畫面,AI技術能自動識別倒伏區域、非法入侵人員,并通過多光譜分析判斷作物長勢。"每天可完成數千畝巡檢,效率是人工的數十倍。"仙桃市副市長雷蕩表示。
田間調查也邁入智能時代。第二代農業智能AR眼鏡能識別25種農作物的1200種病蟲害,1秒內完成識別,準確率超90%。它還能對稻縱卷葉螟趕蛾視頻進行標注計數,準確率達80%以上。作為全省首個江漢大米智慧農場,這里部署了30多臺智能農機和684套物聯網設備,實現從耕種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理。
水產領域同樣涌現黑科技。仙鱔數鮮(湖北)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細胞級鎖鮮技術,能讓冷凍后的魚類"復活"。現場演示中,黃鱔和鯽魚在零下40℃急速冷凍100秒后,放入水箱竟逐漸恢復活力。"解凍后新鮮度還原95%,保鮮期從3天延長至365天。"公司總經理王健介紹,該技術已應用于黃鱔、果蔬和肉類保鮮。
從智能農機到無人機巡田,從AR識蟲到細胞鎖鮮,荊楚大地的田野上,科技正重新定義農業生產。數據成為新農資,算法優化著"耕種管收"的每個環節,為糧食豐收注入數字化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