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菏澤遭遇持續降雨,田間泥濘不堪,給玉米等作物的搶收工作帶來巨大挑戰。面對不利天氣,菏澤各地迅速行動,通過科技賦能、設備調度、烘干保障等多項舉措,與時間賽跑,全力推進秋糧搶收,確保顆粒歸倉。
在魯西新區呂陵鎮竇莊村的玉米地里,往日忙碌的拖拉機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架架搭載專業吊裝設備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靈活穿梭于泥濘的田間,精準懸停在玉米秸稈上方,通過機械臂快速抓取成袋玉米,并平穩轉運至田邊。相較于傳統人工搬運,無人機不受積水影響,單次可承載數十公斤玉米,一小時便能完成5畝地的轉運任務,效率提升近10倍。
“往年雨天收玉米,人踩在泥里拔不出腳,一天也運不了幾車。現在無人機來回飛,玉米很快堆到路邊,心里的石頭總算落地了!”從事農業種植30多年的呂陵鎮竇莊村農戶王建民,今年種了10畝玉米,對無人機的應用贊不絕口。為應對陰雨天氣下普通農機易陷田、收割效率低的問題,呂陵鎮組建了專業技術團隊,實時監測天氣、規劃飛行路線,并手把手指導農戶對接調度,讓科技服務精準觸達每一塊待收農田。目前,魯西新區已收獲玉米22.78萬畝,完成進度超九成。
在成武縣,連續陰雨導致部分地塊土壤水分飽和,常規玉米收割機難以下地作業。為破解“濕地作業難”的問題,當地各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精準調配適配濕地作業的農機設備。針對陰雨天氣下大型農機“水土不服”的情況,成武縣聯系調配了近70臺履帶式收割機,并聯動烘干、晾曬等配套服務,全力保障65萬畝玉米顆粒歸倉。
收割只是第一步,如何及時烘干潮濕玉米、防止霉變發芽,是確保豐收成果的關鍵。在曹縣,25個糧食烘干服務點提前半個月檢修調試烘干設備,確保設備滿負荷運轉。“我們合作社每天能烘干玉米600噸以上,農戶把剛收割的濕玉米拉過來,當天就能烘干入庫,既省時又省心。”曹縣付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付文說。
在鄆城縣丁里長街道,當地引進的“烘干塔”解決了種糧戶的“燃眉之急”。“現在的烘干塔是500噸加大烘干塔,采用低溫烘干技術。雙節期間天氣不好,老百姓晾曬困難,烘干塔正好解決了這個大問題。”鄆城縣糧好聚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全明禮介紹道。為保障玉米晾曬和收儲,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全省“三秋”期間糧食烘干服務點信息,其中包含菏澤市208個服務點的所有者名稱、地址及聯系電話,農戶可就近對接烘干服務。

持續降雨還導致部分地塊土壤水分飽和,部分區域出現短時積水。為搶排田間積水,魯西新區緊急調配30余臺套水泵,組織人員日夜開展機械強排,已完成1200畝積水農田排澇;同時協調20余臺挖掘機疏通田間溝系,發動群眾清除雜草淤泥,保障排水暢通。在迅速疏通排水溝渠的同時,當地加快田間土壤散墑,為恢復農機通行、搶收騰茬和小麥備播創造條件。
為實現秋收與秋種無縫銜接,曹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土肥、植保、種子等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做好玉米生長后期田間管理、濕期晚收及小麥播種工作。從產前良種推廣到產中機械搶收,再到產后烘干儲存,曹縣已構建起覆蓋玉米生產全周期的保障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