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美股收盤時,拼多多市值短暫超越阿里巴巴,引發外界對這家電商巨頭發展前景的質疑。面對市場唱衰聲,馬云罕見公開表態:“祝賀拼多多,阿里會變,阿里會改。”兩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用市值數據回應了所有質疑——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美股總市值達4262億美元,較兩年前近乎翻倍;港股市值突破3.3萬億港元,年內漲幅達120%,創近四年新高。這場逆襲的核心推手,正是曾被視為“配角”的阿里云業務。
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以阿里云為核心的云智能集團實現收入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創近三年新高。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業務已從電商生態的技術支撐部門,蛻變為驅動集團戰略轉型的核心引擎。在AI技術浪潮中,阿里云正通過“云+AI”的深度融合,重新定義阿里巴巴的智能時代版圖。
這場變革的關鍵推手,是阿里巴巴首位程序員出身的CEO吳泳銘。1996年,剛從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吳泳銘,便加入馬云創業項目“中國黃頁”,成為最早追隨馬云的“十八羅漢”之一。1999年阿里巴巴創立時,這位戴著眼鏡、身著白襯衫的技術青年,已坐在馬云身旁擔任技術總監。此后二十余年,他先后執掌支付寶CTO、淘寶CTO、阿里健康董事長等要職,在技術與管理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
2023年9月10日,吳泳銘迎來職業生涯重要轉折——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EO。此時,公司正面臨拼多多等新勢力沖擊,市值處于歷史低位。上任伊始,這位被內部稱為“東邪”、外界視為“掃地僧”的技術派管理者,便對阿里云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同時兼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提出“用戶為先”與“AI驅動”雙戰略,將AI技術定位為集團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
改革首先從戰略定位切入。吳泳銘將阿里云從電商生態的輔助部門,提升為與電商業務并駕齊驅的核心板塊。在組織架構上,他叫停了原定的阿里云分拆上市計劃,轉而專注構建可持續增長模型。這一決策背后,是對短期資本壓力與長期技術投入的權衡——2023年三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僅2%,顯然難以滿足資本市場對獨立上市公司的業績要求。
戰略調整成效顯著。卸下業績包袱后,阿里云主動收縮低利潤率項目,將資源向高價值的公有云服務和AI技術研發傾斜。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云智能集團收入占比從兩年前的10.73%提升至13.49%,增速在集團各業務板塊中位居首位。更關鍵的是,其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成為拉動業績的核心動力。
在AI技術競賽中,阿里云正逐步掌握話語權。IDC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大模型調用量市場,火山引擎以49.2%份額居首,阿里云以27%緊隨其后;而在Omdia統計的中國AI云市場中,阿里云以35.8%份額位列第一,超過第二至四名總和。盡管不同機構統計口徑存在差異,但兩組數據均印證其在國內AI云領域的領先地位。
這場變革的深層意義,在于重構阿里巴巴的業務基因。從早期為電商提供技術支撐,到如今成為集團戰略轉型的“尖刀”,阿里云的發展軌跡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的進化路徑。2025年云棲大會上,吳泳銘宣布阿里云將定位為“全棧AI服務商”,并拋出更具野心的目標: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基礎上,向能解決氣候、能源等重大問題的超級人工智能(ASI)邁進。
為支撐這一愿景,阿里巴巴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投入總和。從服務內部的技術配角,到重構集團業務格局的核心主角,阿里云正在剖開一個以AI為內核、云服務為底座的新商業生態。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技術馬拉松中,吳泳銘和他的團隊仍需持續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