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阿爾特馬克地區近日因鋰礦資源探明儲量引發全球關注。經國際專業評估機構Sproule核查,該區域已探明碳酸鋰當量儲量達4300萬噸,躋身全球最大鋰礦藏之列。這一發現或將重塑歐洲新能源產業格局,為動力電池供應鏈提供關鍵資源保障。
負責勘探的德國能源企業Neptune Energy披露,公司在阿爾特馬克地區持有四項相關許可證,其中包含一項采礦權與三項勘探權。該公司計劃采用直接鋰提取技術(DLE)開發該資源,通過離子交換工藝從地下鹵水中分離鋰元素。與傳統露天開采或蒸發池法相比,DLE技術具有占地面積小、環境影響低等優勢,可顯著減少水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
據技術資料顯示,DLE工藝通過選擇性吸附劑實現鋰離子高效分離,整個生產過程在密閉系統中完成。Neptune Energy方面表示,該技術可將鋰產品純度提升至電池級標準,滿足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嚴苛要求。目前公司正推進前期可行性研究,預計未來將建成覆蓋采礦、提純到產品輸出的全鏈條生產基地。
業內專家指出,阿爾特馬克鋰礦的規模化開發可能改變歐洲電池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當前全球鋰資源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亞、南美"鋰三角"地區,歐洲本土大型鋰礦的發現將增強區域產業鏈自主性。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張,穩定鋰供應已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點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