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金秋的胡楊染黃了戈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一年中最絢爛的季節。隨著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進入倒計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吸引全球目光。此次任務乘組由航天駕駛員張陸、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和載荷專家張洪章組成,三人將共同開啟為期半年的太空駐留任務,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建成后迎來的又一重要飛行乘組。
作為乘組指令長,張陸此次是第二次出征太空。2022年,他作為神舟十五號乘組成員完成了首次飛行任務,并在軌期間創造了航天員乘組出艙次數紀錄。從空軍飛行員到航天員,張陸的航天之路始于2009年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當時已是空戰射擊主任的他,毅然選擇投身航天事業。經過十二年艱苦訓練,他終于在2022年實現飛天夢想。談及首次太空經歷,張陸回憶起失重環境下生活的種種挑戰:食物會漂浮,飲水需用特制水袋,如廁要固定身體,睡眠時需要綁住手臂防止漂浮。這些在地面上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在太空都成為需要重新學習的技能。
此次任務中,張陸不僅要帶領新乘組適應太空環境,還要打破自己保持的出艙次數紀錄。神舟十五號任務結束后,他以“新人”姿態投入高強度訓練,體能恢復比年輕隊友更慢,但他堅持每天多花時間訓練。“所有科目都必須以最優成績通過”,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面對由“70后”“80后”“90后”組成的新老搭配乘組,張陸充滿信心:“我們三人的專業特長覆蓋了任務所有需求,這種組合非常適合長期太空駐留。”
乘組中最年輕的成員武飛,此次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兩項新紀錄:執行任務年齡最小,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這位來自內蒙古包頭的32歲工程師,201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航天器熱試驗工作。在地面實驗室里,他像“體檢醫生”一樣,通過模擬太空極端環境檢驗航天器熱控系統。六年間,他參與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熱控系統驗證工作。
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啟動,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類別。武飛毫不猶豫報名,經過兩年嚴格訓練,于2020年成功入選。從科研人員轉變為航天員,他面臨諸多挑戰:飛船手動交會對接精度不足,他在老航天員指導下反復練習;水下訓練服操作困難,他在張陸幫助下逐漸掌握要領。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將負責空間站平臺照料、設備維護等工作。他期待在太空完成熱學相關實驗,透過舷窗尋找故鄉草原,更想體驗太空漫步的奇妙感覺。
與武飛同批入選的載荷專家張洪章,此次將帶著自己的科研項目飛向太空。這位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曾帶領團隊突破離子傳導膜技術瓶頸。當得知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首次面向科研人員時,32歲的他立即報名。“成為載荷專家是科學理想與飛天夢想的完美結合”,張洪章說。離心機訓練中,他發現多年練習的太極拳竟能幫助應對訓練壓力,這種跨領域的經驗成為他的獨特優勢。
從科研思維到航天思維的轉變,是張洪章最大的收獲。過去做研究追求創新方法,現在作為航天員,他更注重嚴格按照手冊操作。“每個實驗都凝聚著地面科研人員的心血,能在太空親手完成這些實驗,既是幸運也是責任”。此次任務中,他將操作自己參與設計的實驗項目,這讓他格外期待。“能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帶上太空,是每位載荷專家的夢想”,張洪章說。他已與地面團隊充分溝通,確保能準確完成各項實驗任務。
按照計劃,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將于深夜搭乘飛船升空。這次飛行將創造多項“首次”:使用新型艙外航天服、照料首次到訪的小鼠、在太空吃燒烤慶祝會師等。這支平均年齡更輕、專業結構更優的乘組,正帶著新的使命和期待,在中國空間站續寫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