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車交易市場,小米汽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作為亞洲知名的二手車集散地,北京花鄉市場內新能源汽車專區的王老板坦言,現在收車小米汽車就像“接燙手山芋”,價格波動頻繁到“幾乎每天都在變”。

界面新聞實地探訪發現,這個常駐近萬輛二手車的交易中心內,小米SU7和YU7兩款車型幾乎難覓蹤跡。經過多番詢問,僅在市場角落發現一輛標價25萬元的SU7,但商家明確表示該車已售出。“現在誰敢囤小米?上周收的車,這周市場價就跌了兩萬,賣一臺虧一臺。”一位從事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的經銷商無奈地說。
價格劇烈波動背后,是新車交付周期與市場需求的錯位。多位車商透露,小米汽車當前交付周期仍需數月,導致二手車源極度稀缺。但即便收到車,也面臨銷售困境:年輕目標客群與二手車市場主流消費者存在明顯代差。“來這兒看車的多是中老年群體,他們更關注性價比,對小米這種主打科技感的新能源車興趣不大。”一位經營了15年二手車的店主指出。
這種供需矛盾已蔓延至全國市場。社交媒體上,多地車商曬出庫存困境:某車商稱“手里二十多臺小米,現在看到就頭疼”;另一則帖子顯示,行駛7個月、原價超60萬元的SU7 Ultra,掛牌44萬元仍無人問津。行業分析師指出,二手車行業本就利潤微薄,當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經銷商就會選擇暫停收車以規避風險。
新車市場的熱度反差更顯尷尬。原本需要加價上萬元轉讓的小米汽車訂單,如今在二手平臺掛牌價已跌至2500-3500元,且越臨近提車日價格越低。多位賣家表示,即使承擔數千元損失也要盡快出手,而二手車商則集體暫停了訂單回收業務。“現在收訂單等于賭概率,萬一提車時市場價更低,直接血本無歸。”某車商算了筆賬后搖頭說道。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李顏偉認為,這種現象是二手車商與車主價格博弈的必然結果。“小米官方公布的交付周期沒有實質縮短,車主不愿低價拋售,導致市場車源持續緊張。但經銷商又不敢高價囤貨,最終形成有價無市的僵局。”
更讓車商擔憂的是近期頻發的安全爭議。成都SU7嚴重碰撞事故中,電動車門無法開啟的問題引發行業震動。盡管多款新能源車都采用電子門鎖設計,但此次事故將安全漏洞暴露在公眾視野下。“現在收車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考慮輿論風險。”王老板透露,近期已有同行因收購小米二手車遭遇消費者質疑,導致庫存積壓。
監管層面已開始行動。工信部近期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等強制性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擬規定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裝置,確保斷電或碰撞后仍能徒手開啟。這項修改若通過,將直接影響現有電子門鎖車型的二手車估值。
數據層面,小米汽車2025年前三季度銷量達26.6萬輛,同比增長296%,純電市場占有率4.88%。但李顏偉警告,若不能及時化解安全質疑,市場份額可能被競品蠶食。“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安全敏感度遠高于傳統燃油車,一次事故就可能毀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
對于二手車商而言,最現實的考量仍是投資回報率。“等小米把安全問題解釋清楚,價格穩定下來,我們還是會考慮進貨。”王老板摸著展廳里其他品牌的二手車說,“畢竟年輕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在提高,關鍵看廠家能不能過安全這道坎。”
這場風波折射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擴張期的深層矛盾:當科技光環遭遇安全質疑,當產能爬坡碰撞市場理性,品牌方需要平衡的不僅是成本與利潤,更是消費者對生命安全的根本訴求。正如某車商在朋友圈的感慨:“再炫酷的黑科技,也抵不過車門能打開的基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