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問天閣內,一位佩戴眼鏡、面帶溫和笑意的航天員首次公開亮相。他就是我國第二位執(zhí)行太空科研任務的載荷專家——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航天員張洪章。這位來自山東鄒平的科研工作者,用三十九年的堅持詮釋了"知識報國"的深刻內涵。
1986年寒冬,鄒平市臨池鎮(zhèn)望京村一個普通農家迎來新生兒。時值國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父親將"文章"的"章"字嵌入兒子姓名,寄寓著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期望。這個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名字,成為張洪章人生軌跡的重要注腳。
小學課堂上的數(shù)學競賽,初中始終名列前茅的成績單,高中文科超越理科卻堅持學理的抉擇,處處彰顯著這個農家子弟的執(zhí)著。他將零用錢悉數(shù)換成書籍,在《時間簡史》中追問生命本質,在《物種起源》里探尋進化奧秘。"為什么人會衰老?能否延長生命?"這些少年時代的困惑,最終指向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向。
2004年,當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送達時,張洪章與心儀的生命科學擦肩而過。但圖書館的燈光見證了他的堅持:四年間,從有機化學到分子生物學,從化工原理到生物制藥,他構建起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化工是化學知識的工業(yè)化應用,石油化工保障能源安全,生物化工能研制救命藥物。"這種認知轉變,讓他在化工領域找到了新的研究熱情。
碩博連讀期間,實驗室的燈光常亮至凌晨。當實驗數(shù)據符合預期時,他才能安心入睡;若出現(xiàn)偏差,便徹夜推演。這種近乎苛刻的科研態(tài)度,使他在32歲時就成為中科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員。正當事業(yè)蒸蒸日上之際,2018年的一則通知改變了人生軌跡——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范圍首次擴大至科研人員。
"祖國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實驗,我是科研人員,我想去試試!"面對載人航天工程的召喚,張洪章毫不猶豫地遞交申請。2020年9月,他作為四名載荷專家之一入選航天員隊伍。走進航天員公寓時,"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標語讓他深刻意識到:這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更是承載國家使命的征程。
訓練場上的張洪章展現(xiàn)出科研工作者的特質。面對體能短板,他每天加練跑步直至被跑步機甩下;太極拳的修煉經驗,竟成為應對離心機訓練的秘訣——通過調整呼吸節(jié)奏減輕胸腹壓力。在模擬失重水槽中,他摸索出"順勢而為"的技巧,像魚兒般在厚重訓練服中靈活游動。"現(xiàn)在更注重按規(guī)程操作,把每個動作做到極致。"這種從"追求創(chuàng)新"到"確保精準"的思維轉變,正是航天員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作為空間站科研實驗的直接執(zhí)行者,張洪章深知每個實驗項目都凝聚著地面團隊的心血。在地面訓練時,他不僅掌握操作流程,更深入理解實驗原理。"能在太空完成這些實驗,既是幸運,更是責任。"此次任務中,他將操作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其中不乏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實驗裝置。
在出征前的媒體見面會上,張洪章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將以最高標準完成科研任務,助力國家科技實現(xiàn)新跨越。"這位從齊魯大地走出的科研工作者,正帶著三十九年的知識積淀,在浩瀚太空書寫屬于中國航天員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