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背景下,傳統車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廣汽集團作為國內頭部汽車制造商,近期通過一系列戰略調整試圖打破困局,其舉措引發行業廣泛關注。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當前汽車產業已進入深度轉型期,企業必須以"戰時狀態"應對市場挑戰。
財務數據顯示,廣汽集團正經歷轉型陣痛。2025年第三季度合并營業總收入243.18億元,同比下降14.62%;歸屬股東凈虧損17.74億元,虧損幅度較去年同期擴大。前三季度累計營收662.72億元,同比下降10.49%,凈利潤虧損達43.12億元,同比暴跌3691.33%。銷量方面,1-9月累計銷售118.37萬輛,同比下降11.34%,除廣汽豐田實現4.89%增長外,其他主要品牌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合資業務萎縮成為拖累業績的主因。曾經貢獻主要利潤的合資板塊,如今面臨嚴峻挑戰。數據顯示,廣汽本田前三季度銷量同比下滑27.58%,廣汽傳祺下滑15.84%,廣汽埃安下滑19.99%。這種局面折射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普遍困境:合資燃油車市場持續收縮,自主新能源品牌尚未形成足夠支撐,體系能力轉型滯后導致盈利空間被壓縮。
面對經營壓力,廣汽啟動全面改革。研發體系方面,集團重組原研究院架構,建立大研發體系,引入IPD流程管理,將新車開發周期從26個月壓縮至18個月,研發成本降低超10%。為破解產品定位難題,專門成立200人規模的用戶洞察部門,構建從需求分析到產品交付的完整閉環。產品策略上,集中資源打造爆款車型,8月推出昊鉑HL增程版,9月上市續航1200公里的傳祺S7增程版,并計劃四季度下線首款L4級自動駕駛量產車。
渠道服務升級成為改革重點。集團全面導入IPMS體系與NPS指標管理,構建"直聯、直服、直營"的營銷網絡,年內計劃新增200家直營店。與華為的合作被視為關鍵突破口,雙方聯合打造的"啟境"品牌首款車型將于2026年中上市,定位高端智能電動市場。馮興亞表示,該項目整合了廣汽的制造優勢與華為的智能技術,是集團轉型的重要戰略支點。
行業變革進入深水區,競爭邏輯發生根本轉變。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49%,電動化替代進程加速。市場呈現三大特征:價格戰邊際效應減弱,頭部企業轉向技術溢價;L2級以上自動駕駛車型滲透率快速提升;海外市場成為新增長極,比亞迪前三季度海外銷量同比暴漲130%。這些變化要求車企必須在技術創新、品牌塑造、全球布局等方面構建核心競爭力。
廣汽的轉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集團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從研發到制造再到零部件供應形成閉環,為柔性生產提供基礎。多年積累的品質管控能力,為新能源車型承接傳統燃油車用戶提供了信任保障。但挑戰同樣嚴峻,高端市場已被部分車企占據先機,智能化領域需要持續突破,品牌溢價能力有待提升。這場轉型既是傳統制造邏輯與新能源創新邏輯的碰撞,也是體系化優勢與市場化需求的博弈。
當前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純的產品電動化已不足以應對競爭,體系革新成為關鍵。從研發流程到營銷模式,從成本控制到品牌塑造,每個環節的突破都關乎企業生存。廣汽的轉型實踐為行業提供了重要參考,其能否在守住制造根基的同時實現創新突破,將直接影響傳統車企的轉型路徑選擇。這場變革沒有終點,只有持續進化的過程,市場正期待更多傳統車企交出轉型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