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文學界正密切關注一個名為3I/Atlas的特殊天體。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三個穿越太陽系的星際訪客,該天體于2025年7月1日被小行星預警系統首次捕捉,次日便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為星際彗星,并獲得3I/Atlas與C/2025 N1雙重編號。
根據NASA的觀測數據,這顆彗星的軌道呈現雙曲線特征,這種非閉合軌跡表明其起源于太陽系之外。目前3I/Atlas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2.7億公里,不會對地球安全構成威脅。10月30日前后,該天體將抵達近日點,屆時與太陽的距離將縮短至2.1億公里,位于火星軌道內側。
由于當前軌道位置過于靠近太陽,地面觀測設備暫時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測。NASA透露,哈勃望遠鏡在7月21日曾成功捕捉到3I/Atlas的影像,當時其距離地球約4.46億公里。根據圖像分析,科學家推測該天體直徑上限為5.6公里,最小可能僅440米。
隨著觀測深入,這顆星際天體展現出諸多異常特征。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勒布指出,3I/Atlas在接近太陽后出現軌跡逆轉現象,這種違背常規天體物理學的運動模式,暗示其可能受到未知智能力量的操控。他特別強調,若后續觀測發現其實際位置與重力計算結果嚴重不符,則極有可能證明這是個人造天體。
勒布團隊的研究顯示,3I/Atlas存在30%-40%的概率屬于人工產物。該假設認為,這個偽裝成彗星的天體可能配備有某種推進裝置。不過主流天文學界對此持保留態度,多數專家認為其典型的彗尾、彗發結構以及環繞的氣塵云,都符合自然彗星的特征。
爭議并未就此停止。智利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在8月發表的研究中指出,3I/Atlas存在異常的物質釋放現象:每秒脫落約5克鎳元素,同時以每秒20克的速率排出氰化物。另一項獨立掃描更發現其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這種成分組合與已知彗星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異常特征引發科學界兩種主要推測:要么這是首個被證實的人造星際探測器,要么它形成于與太陽系環境截然不同的恒星系統。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官員承認,該天體確實存在多個反常現象,包括觀測到指向太陽的"反尾"粒子流。
未來數月將迎來多個關鍵觀測窗口。10月25日至11月6日期間,3I/Atlas將先后掠過NASA的歐羅巴快船和歐空局的赫拉探測器,研究人員計劃利用這次近距離接觸分析其彗尾成分。10月30日過后,隨著天體離開近日點區域,全球望遠鏡網絡將重啟追蹤觀測。IAWN更宣布,將于11月27日至明年1月27日開展專項觀測演習,動用全球望遠鏡陣列收集更多數據。
作為太陽系第三位星際訪客,3I/Atlas的體量遠超前兩位。計算顯示其質量達3300億噸,是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的千萬倍,2019年現身的鮑里索夫彗星的萬倍之多。這些數據差異,讓科學家不得不重新審視星際天體的形成與演化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