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近期再次成為市場焦點。10月29日,光伏板塊集體走強,阿斯特、陽光電源、天合光能、先導智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愛旭股份等企業股價大幅上揚,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過去兩年,光伏行業經歷了劇烈的產能擴張周期。據中信建投研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硅片、電池片、組件的產能規模分別達到1160GW、1193GW和1428GW,均超出市場需求一倍以上。這種產能過剩直接導致價格戰愈演愈烈,硅料價格從2024年初的6.5萬元/噸暴跌至年底的3.9萬元/噸,跌幅達40%,逼近多數企業的盈虧平衡點。
行業擴張的步伐并未因價格下行而停滯。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光伏行業新增擴產項目仍達16個,總投資超過282億元。其中,2023-2024年形成的TOPCon有效產能達700GW,加上在建產能將超過1300GW。然而,技術迭代速度加快,BC和鈣鈦礦技術的崛起使得TOPCon的技術紅利迅速消退,僅兩年時間便面臨淘汰壓力。
產能過剩與低端產能僵持不下成為行業發展的兩大難題。部分國資接盤的落后產能未能真正退出市場,形成"燙手山芋"效應,進一步阻礙了產能出清進程。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公開呼吁,行業應通過大規模整合改變競爭格局,形成更健康的合作生態,并建議對所有光伏技術路線實施新增產能限制。
盡管當前面臨困境,光伏產業的長期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太陽能作為清潔能源的代表地位持續鞏固。2024年,全球在運光伏裝機量已與煤電基本持平,預計年底將實現超越。寧夏地區的光伏發電量已取代煤電成為當地第一大電源。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光伏總裝機量有望達到5200-5800GW,其中中、歐、美、印四大市場將貢獻3300-3800GW,中國裝機量可能達到1800-2300GW。
技術驅動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隨著產能出清加速,行業競爭邏輯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競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差異化。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硅料生產作為高耗能環節,如何實現全產業鏈低碳化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業內人士指出,只有堅持長期主義,在成本、技術、品質和差異化策略上持續投入的企業,才能在行業洗牌后占據有利地位。
本文所涉上市公司信息均基于其依法公開披露的資料進行分析,相關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參與者應獨立判斷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