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組合體靜靜矗立在發射區時,一個充滿人文溫度的標識正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這個由四川美術學院師生團隊設計的任務標識,以航天員頭盔為視覺核心,將浩瀚宇宙與人類探索的凝視完美融合,開創了航天任務標識設計的全新視角。
設計團隊的創作歷程始于2024年深秋。在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工作室里,師生們經歷了數十個不眠之夜。2024級設計學研究生董恬最初提交的方案充滿動態張力,傾斜的飛船軌跡與放射狀線條試圖展現航天速度。但指導教師顧欣提出了顛覆性建議:"我們能否轉換觀察維度?讓觀眾通過航天員的頭盔面窗,以第一視角見證這場星際對接。"
這個創意轉折點徹底改變了設計方向。團隊摒棄了傳統航天標識中常見的火箭、飛船等具象元素,轉而聚焦于頭盔面窗的反射效果。當神舟二十一號與空間站對接的瞬間透過面窗呈現時,冰冷的科技符號瞬間轉化為充滿溫度的人類凝視。這種視角創新不僅獲得官方認可,更在公眾投票中贏得廣泛共鳴。
在視覺構圖方面,設計團隊經歷了從動態到靜態的深刻轉變。初稿中傾斜45度的頭盔造型被調整為垂直對稱布局,任務年份"2025"、對接組合體、地球輪廓與編號"21"自上而下形成穩定的三段式結構。環繞頭盔的雙圓環設計巧妙融合古代天文儀元素與現代軌道意象,其交匯點精準指向中國版圖,隱喻航天使命與家國情懷的深度共鳴。
色彩系統的構建同樣充滿巧思。外圈采用國旗紅黃漸變,象征國家榮譽的莊嚴傳承;內圈深藍背景鋪陳出宇宙的浩瀚無垠;白色飛船與空間站在星光中精準對接的畫面,與下方藍白相間的地球倒影形成視覺呼應。編號"21"以明黃色點綴其間,既強化識別度又保持整體色彩平衡。這種去漸變化的平面表達策略,確保了標識在不同媒介中的清晰傳播。
據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顧欣介紹,此次設計突破了傳統航天標識的技術敘事框架。"當我們通過宇航員的面窗觀察太空時,實際上是在強調:所有航天成就的終極承載者都是人類自身。"這種人文視角的注入,使標識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展示,成為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的視覺紐帶。
該設計方案于2025年初最終定稿,這是四川美術學院繼神舟十七號任務標識設計后,再次承擔國家重大航天工程視覺設計任務。從工作室的草圖到發射場的巨幅標識,這個充滿哲學思考的設計作品,正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技術突破向人文表達的深度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