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整體陷入“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困境。數據顯示,2025年1-8月全國餐飲收入雖保持增長,但增速與客單價均出現明顯下滑。在這片陰霾中,以薩莉亞、壽司郎為代表的日本餐飲品牌卻逆勢上揚,形成鮮明對比。
薩莉亞2025財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創歷史新高,中國市場貢獻主要增量,銷售額同比增長10.5%達630.58億日元。壽司郎入華五年持續火爆,北京西單店每日限號2000桌,廣州門店周末需配備30名以上員工維持運轉。這種反差引發行業深思:日本品牌憑什么在中國市場脫穎而出?中國餐飲又能從中借鑒什么?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出的消費變遷理論,為理解這種差異提供了框架。他將日本1912-2020年的消費史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國家為中心,中產階層崛起;第二階段以家庭為核心,經濟高速增長;第三階段轉向個人主義,品質消費盛行;第四階段回歸社會價值,追求性價比與情緒滿足。這種演進軌跡與中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特征高度契合——收入增長放緩、資產貶值、人口老齡化、消費觀念從升級轉向理性。
日本餐飲業的突圍經驗集中在三個維度。首先是“極致性價比”戰略,吉野家、食其家等品牌在經濟低迷期通過精準成本控制實現擴張。薩莉亞創始人正垣泰彥提出的“盈利型平銷店鋪”理論,揭示了微利時代下的生存法則:2025財年前三季度其凈利潤率僅4.1%,卻通過規模效應保持競爭力。
其次是“極致單店”運營模式。薩莉亞將效率提升到秒級:員工采用胸前疊菜方式節省8.6秒上菜時間,全員通崗制度覆蓋點餐、清潔、補貨三大職能,U型備餐動線減少步行距離。這些創新使其創造15分鐘極速翻臺的行業紀錄。在人力配置上,正式員工與小時工比例達1:4,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內。選址策略遵循“113原則”——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非黃金位置,租金占比約13%,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供應鏈升級是日本餐飲的核心競爭力。玉子屋的全自動米飯蒸制機將米粒吸水率控制在62.5%±1%,機械手臂分裝配菜誤差不超過3克。日清集團引入豐田“JIT準時制”,實現食材零庫存,中央廚房4小時內完成訂單配送。日本餐飲業冷鏈覆蓋率達95%,食材損耗率低于2%,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2倍。這種工業化體系推動日本餐飲連鎖化率在2021年達到50.8%,而中國同期僅為24%。
但直接照搬日本模式存在風險。三浦展在新書《第五消費時代》中描繪的未來消費趨勢顯示,中國消費者正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滿足,“悅己”消費成為核心。這種轉變帶來新的挑戰:餐飲業需要平衡性價比與質價比,協調工業化與煙火氣,滿足多元化需求。
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要求更靈活的策略。地域差異顯著,一線城市進入第五消費時代,三四線城市仍處第三階段。消費渠道高度碎片化,外賣、團購、直播等新業態層出不窮。日本骨湯拉面數十年不變,中國奶茶品牌卻需每周上新保持競爭力。這些差異決定了中國餐飲必須走本土化創新道路。
“高質平價”成為破局關鍵。蜜雪冰城憑借全球5萬家門店的采購規模,將檸檬水價格壓至3元;瑞幸2.6萬家門店支撐其“天天9塊9”策略。但多數品牌需在成本、品質、利潤間尋找平衡點。北京南城香通過“現炒社區食堂”模式,實現單日接待超1000人次,證明高品質與低價格可以并存。
智能化改造正在重塑后廚生態。京東“七鮮小廚”承諾5分鐘現炒出餐,背后是炒菜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小菜園投入1.5億元采購3000臺機器人,霸碗全國700家門店實現自動化烹飪。預計2030年炒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在團餐和快餐領域滲透率達50%。這項技術可降低40%人工成本,壓縮30%廚房空間。
“反供應鏈”模式悄然興起。鄉村基關閉中央廚房,強調“現炒現做”;太二推出“5.0鮮活模式”,主打活魚、鮮雞、鮮牛肉;左庭右院通過“當天鮮切、無抗認證”強化健康屬性。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抵觸,推動現制現炒成為差異化競爭點。面包現烤、牛奶現打、澆頭現炒等細分需求,為手工藝人創造新的市場空間。
細分市場成為新藍海。2025年中國單身人口突破2.6億,老齡化率達22%,催生多樣化需求。素滿香專注素食料理,北上廣深門店均登頂素食熱門榜;圍辣等自助小火鍋品牌解決“1人食”痛點,實現爆發增長。茶飲界通過蔬果茶、養生茶等細分品類突破內卷,麒麟大口茶靠“單一爆品”策略脫穎而出。
情緒價值消費正在崛起。跳海酒館通過“兼職打酒師”制度,讓顧客參與門店運營,2023年收入破億且30家門店全部盈利。北京“宮宴”以“漢文化美食劇場”為賣點,復購率達40%,1800元/人的高端套餐需提前7天預約。麥肯錫調研顯示,64%中國消費者將精神滿足列為首要需求,Z世代為情緒買單的意愿是80后的3.2倍。
當前餐飲業正經歷“人貨場”重構:消費主體從家庭轉向多元群體,老年經濟與一人食崛起;產品從“貴即好”轉向“高質平價”;消費場景從中心化走向碎片化、數字化。這種變革要求餐飲品牌重新定義競爭力——從單純的好吃到提供完整體驗,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悲觀者看到危機,樂觀者尋找機遇,而真正的贏家正在用創新穿越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