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近期迎來新動態,小米汽車的財務表現成為行業焦點。根據多家機構分析及最新財務數據,這家科技企業跨界造車的新勢力有望在2025年第三季度提前實現單季度盈利,這一預期較其創始人此前透露的時間節點有所提前,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中金公司最新研報指出,小米汽車盈利時間表或較預期提前。這一判斷基于其二季度財報中展現的財務韌性:當季毛利率達26.4%,不僅遠超新能源汽車行業平均水平,甚至超過小米核心手機業務11.5%的毛利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包含汽車業務在內的創新業務分部經營虧損已收窄至3億元,若剔除AI等前沿技術研發投入,汽車業務本身虧損幅度可能更低。這種成本控制能力與定價策略的雙重優勢,正在重塑市場對跨界造車企業的認知。
交付規模擴張成為盈利關鍵支撐。數據顯示,小米汽車二季度交付量達81,302輛,三季度延續高增長態勢,9月單月銷量突破4萬輛至41,948輛。管理層公開表示,全年35萬輛交付目標完成在望。收入增長與交付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環,主要得益于產品結構優化與產能釋放——單車平均售價從去年同期的228,644元提升至253,662元,SU7 Ultra等高端車型的推出顯著拉升了品牌溢價能力。市場分析認為,這種精準的產品定位與運營效率,正在幫助小米汽車快速縮小與傳統車企的差距。
生態協同效應初顯戰略價值。作為"手機+AIoT+汽車"生態的重要一環,小米汽車的快速發展驗證了其跨界整合的可行性。通過智能終端與車載系統的深度互聯,小米正構建起覆蓋出行、家居、辦公的全場景智能生態。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不僅提升了用戶粘性,也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范式。隨著產能爬坡與產品矩陣完善,小米汽車有望在年內實現盈利目標,進而推動集團整體業績增長。
技術投入構筑長期壁壘。在智能駕駛領域,小米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其自研算法與硬件集成能力已躋身行業第一梯隊。結合集團在AI大模型、芯片設計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小米汽車正在形成從底層技術到上層應用的完整閉環。這種技術驅動的發展模式,或將幫助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構建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