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因網絡流傳的“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隊時間”等不實內容引發關注。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公開回應稱,公司從未在官方渠道進行此類宣傳,相關內容系AI生成造謠,旨在詆毀品牌形象。這一事件再次將小米推至輿論風口,也折射出這家科技企業長期面臨的爭議與挑戰。
作為消費電子與汽車領域的頂流品牌,小米的任何動作都會被置于放大鏡下審視。部分觀點認為,小米的成功主要依賴營銷手段,缺乏核心技術支撐。對此,創始人雷軍在公開演講中直言,外界對小米存在嚴重誤解,質疑其“組裝廠”屬性,甚至陷入自我懷疑。但市場數據給出了不同答案:今年2月以來,隨著小米15 Ultra手機與SU7 Ultra性能轎跑發布,其港股市值累計飆升1.3萬億港元,目前仍維持在1.2萬億港元的高位。
小米的估值邏輯早已超越單一手機業務。自2018年登陸港股以來,公司通過三次戰略躍遷重構價值體系:初期以799元的紅米1代擊穿智能手機價格底線,2018-2020年完成品牌中高端化轉型,2020年將“手機+AIoT”升級為“手機×AIoT”生態戰略,最終在2021年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形成“人-車-家”全生態布局。這種轉型直接推動其從消費電子企業躍升為科技制造平臺,雙賽道協同效應顯著:手機業務2025年Q2登頂國內市場,Q3全球出貨量達4350萬臺,穩居全球前三;汽車業務交付量突破40萬輛,月交付規模邁上4萬輛臺階。
爭議始終伴隨小米成長。手機領域,其營銷策略屢遭詬病,例如小米17系列“逆光之王”等宣傳被指過度使用定語,抬高社會信任成本。汽車業務則面臨更嚴格的審視,去年安徽事故后,公眾對車輛安全技術的質疑聲不斷。盡管如此,小米仍交出亮眼成績單:2025年Q2智能電動汽車及AI業務收入達213億元,同比增長233.9%,其中汽車業務貢獻206億元。盡管仍虧損3億元,但雷軍預告四季度有望實現季度盈利,顯示出超越行業預期的成長速度。
技術自研與全球化布局成為小米突破瓶頸的關鍵。手機方面,玄戒O1芯片已應用于高端機型,推動毛利率提升;汽車領域,產能爬坡與智駕技術投入持續加碼。家電業務則試圖打造第三增長極,2025年Q2空調出貨量超540萬臺,冰箱、洗衣機同比增速均超25%,依托9.44億AIoT用戶構建“硬件導流+服務變現”閉環。不過,要實現2030年成為中國頭部家電品牌的目標,小米仍需突破線下渠道短板——傳統巨頭美的、格力已建立全國性經銷商網絡,而小米依賴的3C零售體系在下沉市場覆蓋不足,工業技術積淀也需長期追趕。
當前1.2萬億港元的市值,既是對小米雙賽道突破的認可,也暗含對未來挑戰的預期。手機業務中國區排名波動、汽車規模擴張壓力、生態協同價值釋放程度,都將決定其增長天花板的高度。在智駕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小米能否通過技術自研與全球化布局持續突破,市場正在等待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