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上,一組關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發展的數據引發廣泛關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北斗系統與地理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正為經濟社會注入強勁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轉型。
報告指出,北斗系統已突破單一行業應用邊界,通過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形成“北斗+”生態體系。在交通、能源、氣象等關鍵領域,北斗技術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支撐。以三峽工程為例,基于北斗的危巖監測系統可實時捕捉毫米級位移數據,為地質災害預警提供精準時空基準,顯著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地理信息產業與北斗系統的協同效應持續顯現。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突破8500億元,近十年復合增長率達11%。產業生態的完善推動北斗終端設備廣泛應用,國產北斗兼容芯片及模塊累計出貨量超5億片,支持北斗定位的終端產品社會保有量超15億臺,其中智能手機領域北斗適配率已達98%。在國計民生重點行業,北斗終端設備部署量超過2800萬臺,覆蓋電力巡檢、物流追蹤、農業機械等場景。
國際市場拓展方面,北斗系統已獲得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認證,通過與俄羅斯、巴西、阿聯酋等國的合作協議,構建起覆蓋1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服務網絡。其技術標準全面融入民航、海事等13個國際組織體系,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技術載體。在智能手機領域,北斗定位功能已成為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標準配置,標志著中國自主導航技術真正走向世界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