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正面臨缺驢危機”的話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微博相關閱讀量迅速突破1300萬次。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我國驢產業從繁榮到萎縮,再到供需失衡的復雜變遷。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曾以1120萬頭驢存欄量穩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彼時,驢作為農業生產與交通運輸的核心畜力,深受農戶青睞。然而,隨著現代農業機械與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驢的傳統功能逐漸被取代,農戶養殖意愿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驢存欄量已不足400萬頭,至2023年進一步縮減至約146萬頭。
驢產業萎縮的直接原因,在于其經濟效益與養殖成本的失衡。與牛、豬等常見家畜相比,驢肉、驢奶等產品的市場需求長期處于小眾范疇,且缺乏旅游、高端繁育等高附加值變現渠道。更關鍵的是,驢的繁殖周期長達1年1胎,幼驢需2-3年才能出欄,疊加飼料、防疫等剛性成本,養殖戶的經濟投入與回報比例顯著低于其他畜禽。多重因素疊加下,農戶放棄養驢、轉向其他產業成為必然選擇。
驢產業的供需矛盾,本質上是市場動態調節的結果。過去,驢因畜力價值被大規模培育;隨著技術進步,其“生態位”被取代,需求與養殖規模同步萎縮;近年來,養生、食用等新市場崛起,又催生了新的消費需求。這種“起-落-起”的U形波動,印證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自我修正能力。
當前,阿膠、驢肉等產業持續擴張,推動進口驢制品在市場上愈發常見。為構建穩定供應鏈,部分企業已開始在海外及國內布局養殖基地,形成“雙輪驅動”的供應模式。例如,曾有商家因驢肉短缺將“驢肉火燒”改名為“馬肉火燒”,亦有創業者發現驢肉火鍋原料供應不足,這些短期問題均源于驢的繁育周期限制。即便養殖戶立即擴大規模,新驢從出生到出欄仍需數年時間。
驢產業的供需平衡,終將依賴市場機制與時間推移共同實現。隨著產業鏈各環節的逐步調整,這一特殊畜力動物的命運,或將迎來新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