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市場格局生變,星巴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繼今年初大規模裁員后,這家國際咖啡巨頭再次啟動戰略調整,宣布投入10億美元實施重組計劃,涉及北美及歐洲數百家門店關閉和約900人裁員。消息公布當日,星巴克股價應聲下跌1%。
北美市場作為星巴克全球最大區域,已連續六個季度出現銷售額下滑。最新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三季度該地區銷售額同比下降2%,門店數量從6月底的18743家縮減至9月底的18300家。公司首席執行官倪睿安在公開信中坦言,部分門店因無法滿足顧客體驗標準或缺乏盈利潛力而被迫關閉。
高層人事變動同步進行。技術主管Deb Hall Lefevre宣布辭職,其職位由Ningyu Chen臨時接任。這位2022年受前CEO霍華德·舒爾茨力邀回歸的技術領袖,曾主導線上點單系統和支付改革等關鍵項目。
中國市場的震蕩更為劇烈。多位上海門店員工透露,自7月起全職員工陸續被裁,部分獲得正常補償,另有一些門店通過開具警告單的方式變相裁員。這種"成本優化"策略反映出星巴克在華經營壓力與日俱增。
在股權結構層面,星巴克正考慮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據知情人士透露,博裕資本、凱雷集團等五家機構已進入最終談判階段,預計10月底前敲定交易。公司強調仍將保留相當比例股權,但這個擁有7828家門店(占全球五分之一)的市場,已從增長引擎變為戰略負擔。
本土品牌崛起徹底改變競爭生態。瑞幸咖啡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達123.6億元,是星巴克中國同期的2.2倍。新茶飲勢力如蜜雪冰城、喜茶等通過產品創新和精準營銷,將星巴克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2%擠壓至2024年的14%。
消費邏輯的轉變尤為致命。當咖啡從"社交奢侈品"變為"日常消費品",年輕消費者更傾向選擇9.9元的平價替代品。即便星巴克6月啟動26年來首次系統性降價,將部分產品降至23元,仍難挽回頹勢。消費者普遍反映茶拿鐵系列改用茶粉后品質下降,價格優勢也不明顯。
在經營策略上,星巴克嘗試重構"第三空間"價值。9月初與小紅書合作,將1800余家門店改造為寵物、手工等主題社區空間。這種轉型能否奏效尚待觀察,但已暴露出品牌定位的深層困惑。
本土化嘗試屢遭挫折。持續24年的月餅生意成為負面典型,盡管每年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包裝和口味創新,但"又貴又難吃"的評價始終伴隨。更嚴重的是銷售壓力轉嫁引發的員工危機,多位員工自曝被迫自購月餅完成指標,甚至出現員工通過社交平臺"賣肉促銷"的荒誕場景。
這場全球性調整暴露出星巴克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的戰略困境。在北美市場遭遇"慢性衰退"的同時,中國戰場正經歷"生死時速"。當性價比成為核心競爭要素,曾經依靠空間體驗建立的品牌溢價體系正在崩塌。
面對本土品牌的價格戰和消費習慣變遷,星巴克的轉型顯得步履蹣跚。從價格調整到空間改造,從股權出售到人事變動,各項舉措都反映出這家咖啡巨頭在變革時代的掙扎與迷茫。如何平衡全球標準與本土需求,成為決定其能否重獲增長動能的關鍵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