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輛摩托車于1885年在德國問世,而中國摩托車工業的起步則要晚得多。1951年,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通過仿制德國摩托車,成功制造出井岡山牌摩托車,標志著中國摩托車工業的開端。改革開放后,中國摩托車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期,1993年產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摩托車生產國。2000年,中國摩托車出口量也超過日本,躍居全球首位。
盡管中國摩托車產業整體規模領先,但在單一品牌競爭力上,國產摩托車與全球頂級品牌仍存在顯著差距。根據《2024年中國摩托車產業報告》,2024年全球摩托車銷量達5600多萬輛,其中本田以26.6%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而中國銷量第一的豪爵摩托(大長江集團旗下)全球市場占比僅為3.6%,不足本田的七分之一。印度英雄(9.6%)、日本雅馬哈(8.1%)分列二、三位,隆鑫(2.2%)、鈴木(2.1%)和宗申(1.6%)也躋身全球十強。
本田的領先優勢源于多方面因素。首先,本田品牌歷史悠久,自1948年創立以來,依托本田汽車的技術積累和品牌影響力,構建了強大的市場認知度。相比之下,中國主要摩托車企業如豪爵、宗申、隆鑫等均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且業務集中于摩托車領域,未形成跨行業協同效應。
其次,本田的國際化戰略起步早。受限于日本國內市場容量,本田等日本品牌長期重視海外擴張。例如,本田于1984年與印度英雄合資建廠,后由英雄獨立發展;在中國市場,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等合資企業生產的摩托車均懸掛本田品牌銷售。而中國摩托車企業早期依賴國內市場,出口多以代工日本品牌為主,自主品牌國際化進程較晚。
產品體系差異也是關鍵因素。中國摩托車企業以小排量車型(150cc以下)為主,大排量領域僅有春風動力、錢江等少數企業開始布局。本田則覆蓋全排量段,尤其在北美大排量摩托車市場,2024年以20%的市場份額力壓哈雷(19.9%),位居第一。
從市場分布看,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是全球摩托車消費的主力,其中亞洲占比達85%。本田在印度和東南亞市場長期占據銷量榜首,在中國市場,其合資企業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也穩居行業前十。而中國品牌在印度和東南亞的市場份額遠低于本田,出口主要集中于墨西哥、委內瑞拉等新興國家。
面對本田等國際品牌的強勢競爭,中國摩托車企業需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非洲市場潛力巨大,且尚未形成穩定的品牌格局,或成為中國企業突破的契機。摩托車電動化、智能化趨勢為中國品牌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可能,通過技術創新和細分市場深耕,有望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