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系列自上市以來,市場表現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Pro Max機型持續熱銷,標準版卻面臨庫存積壓的困境。這一現象引發行業對小米17系列整體出貨量的擔憂,分析師與品牌方對此展開激烈交鋒。
線下門店成為觀察市場熱度的最佳窗口。記者走訪上海多家小米之家發現,店內體驗區始終人滿為患,消費者排隊上手體驗新機的場景屢見不鮮。店員透露,首批到貨的百余臺新機在首發日即售罄,次日補貨的十余臺也迅速清空。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機型銷售情況差異顯著:Pro Max已全線斷貨,Pro版本尚有少量現貨,標準版庫存則相對充裕。
電商平臺數據進一步印證這種分化趨勢。淘寶平臺顯示,Pro與Pro Max機型銷量突破萬臺大關,而標準版僅售出三千余臺。京東平臺的發貨時效更直觀反映供需關系:標準版與Pro機型可實現次日達,Pro Max則需等待至10月中旬才有貨源。消費者選購傾向也呈現明顯特征,多位受訪者表示,Pro系列與標準版千元價差下,前者更強的性能表現和特色功能更具吸引力。
行業分析師郭明錤的報告將市場爭議推向高潮。其調研顯示,小米17系列出貨量可能較原定目標下降20%,若定價策略與市場推廣未獲突破,總銷量或將低于上代小米15系列的800萬臺。報告指出,標準機型實際銷量僅占預期的15%-20%,遠低于50%-55%的規劃占比。蘋果iPhone 17標準版在中國市場的超預期表現,被視為擠壓小米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
面對質疑,小米管理層迅速作出回應。手機部總裁盧偉冰承認,因上代1TB版本銷量低迷,該配置新機延遲至10月5日交付,這對標準版首銷造成影響。但他強調,新增的16GB+1TB版本和Pro系列的追加訂單,將使整體訂單量超越上代。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同步表示,產品結構調整不會影響整體出貨目標,市場對高端機型的旺盛需求正在改變產品配比。
這場銷量爭議背后,品牌戰略選擇持續引發討論。早在發布前,小米將新機命名"17"的決策就飽受爭議,部分用戶認為此舉缺乏品牌獨立性。上市后官方宣傳手法再遭質疑,海報中"逆光之王"的表述被指玩文字游戲,實際效果與宣傳存在差距。這些爭議與產品結構性分化交織,使小米17系列始終處于輿論焦點。
當前市場呈現的"冰火兩重天"格局,正在考驗小米的產品策略與市場應變能力。標準版庫存壓力與高端機型供不應求的矛盾,疊加分析師預警與品牌方樂觀預期的碰撞,讓這場銷量風波的最終走向充滿變數。隨著10月5日1TB版本交付和后續訂單調整,市場將給出更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