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能源產業創新合作暨第十五屆新能源企業500強論壇近日在太原落下帷幕。本屆論壇以“跨越周期 韌性增長”為核心議題,聚焦新能源行業如何突破周期性波動、破解同質化競爭困局、應對內卷加劇等現實挑戰,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凝聚智慧力量。會議期間同步發布了《2025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競爭力報告》《2025碳中和綠色影響力品牌》《2025雙碳科技創新案例》等權威成果,為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與創新指引。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發言中指出,我國新能源領域已實現從技術追趕到并跑領跑的跨越。在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水電及智能電網等關鍵賽道,電池能量密度、光伏轉換效率、風電機組單機容量等核心技術指標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用數據印證了行業變革: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風光發電年均新增裝機規模從“千萬千瓦級”躍升至“億千瓦級”。截至今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達21.71億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的58%,其中風光累計裝機16.8億千瓦,占比46%,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這一里程碑式突破,標志著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進入新階段。
全球競爭格局中,中國企業的領先優勢愈發凸顯。《2025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前十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七席并包攬前四名。這些頭部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更通過全球化供應鏈布局和技術輸出,將“中國方案”推向世界舞臺。
隨著行業進入質量效益導向的新階段,競爭模式正發生深刻轉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經濟師楊俊指出,新能源發展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精耕細作”,系統規劃與精細化管理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以零碳園區建設為例,需同時滿足資源稟賦、電網接入、技術標準等多重條件,這對企業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對行業陣痛期,與會專家開出“藥方”:科技創新被視為穿越周期的核心動力,產業協同則是提升韌性的關鍵路徑。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強調,鋰離子電池產業需筑牢“本體安全、過程安全、消防安全”三道防線,通過標準引領、技術創新和管理升級破解安全難題。他特別指出,行業必須摒棄價格“內卷”,轉向技術、創新、服務的良性競爭,否則將導致質量下滑、事故頻發、生態惡化的連鎖反應。
作為山西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國家電投集團基礎產業部總監魯杰為分享了區域實踐。該集團將山西作為戰略核心區,構建了火電、新能源、鋁產業協同發展的支撐體系。在能源安全領域,通過神頭電廠“上大壓小”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在系統韌性方面,規劃到2030年建成51.5萬千瓦新型儲能;在綠色轉型上,力爭新能源裝機占比從76.7%提升至80%以上;同時推進氧化鋁產業低碳化改造,打造智慧環保產業鏈。
這場思想盛宴傳遞出明確信號:中國新能源產業正重塑增長邏輯——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從單兵作戰轉向生態共贏,從價格博弈轉向價值共創。盡管轉型之路充滿挑戰,但行業通過技術創新、模式突破和全球協作,正在開辟一條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