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浪潮中,理想汽車憑借對AI技術的深度布局,正從傳統車企向科技企業轉型。這家以“冰箱彩電大沙發”聞名的造車新勢力,已將座艙智能化作為核心戰場,通過自研大模型重構人機交互邏輯,試圖在智能汽車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2021年,理想汽車啟動了代號“脫鉤計劃”的技術自研工程。當時其座艙系統嚴重依賴外部供應商,語音識別依賴思必馳、聽覺算法采用大象聲科方案,甚至用戶數據都掌握在供應商手中。這種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理想ONE交付量突破萬輛后愈發凸顯。公司智能空間副總裁勾曉菲在硅谷半公開場合直言:“基于觸控的車機系統是用正確方式回答錯誤問題”,這成為理想技術轉型的宣言。
轉型首年,理想組建了由搜狗、百度、阿里達摩院等互聯網人才構成的“空間AI團隊”。這個跨行業團隊面臨雙重挑戰:既要奪回數據主權,在內部搭建服務器存儲體系;又要在12個月內完成技術切換,趕上2023年L系列三車齊發節奏。團隊定下硬性指標:自研方案必須比供應商方案提升30%用戶體驗,為此采用扁平化管理,打破傳統車企的部門壁壘。
2022年11月,理想ONE成為首款搭載自研語音系統的車型。到2023年L7上市時,其座艙已實現語音、視覺全鏈路自研。這場技術突圍戰的關鍵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底——ChatGPT的爆發讓理想管理層意識到,傳統命令式語音交互已觸及天花板。CEO李想在戰略會上拍板:“不做大模型,AI助手永遠是‘笨’的”,隨即將公司愿景調整為“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2023年4月,理想自研的認知大模型Mind GPT完成基座訓練。這個使用1.3萬億token訓練的模型,被定義為座艙“大腦”,連接出行助手、娛樂助手等“三助一師”功能模塊。研發團隊在6個月內完成從算法研發到車端部署的全鏈路突破,期間每周進行版本迭代。據內部人士透露,李想直接批復了近八千張GPU卡的算力資源,確保模型訓練效率。
2023年9月,多模態交互成為新突破口。理想率先推出“方言自由說”功能,并實現手勢控制車窗、空調等硬件。當年底,Mind GPT隨OTA 5.0版本正式上車,成為首批通過國家備案的車端大模型。這款模型使“理想同學”能理解復雜指令組合,例如用戶可同時調節溫度、切換音樂并規劃路線。
2024年,理想技術戰略進入深水區。1月成立的AI委員會統籌技術投資決策,春季發布的純電車型MEGA搭載了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但真正引發行業關注的是10月的戰略調整:車機端“理想同學”業務優先級下調,原空間AI負責人陳偉轉任基座模型部門。這一變動背后,是理想對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布局——公司計劃通過汽車載體實現AI Agent階段,這需要突破更底層的基座模型技術。
當前理想的技術矩陣已現雛形:車端部署的22億參數MindVLA模型實現視覺-語言-動作聯動,開源的星環OS操作系統降低行業研發成本,基座模型團隊則探索72B參數規模的自研方案。CTO謝炎主導的底層技術研發,70%精力集中在操作系統和自研芯片領域,這種技術縱深使理想在2025年4月成為全球首家開源整車操作系統的車企。
在這場技術馬拉松中,理想展現出獨特的戰略定力。從2021年擺脫供應商的技術突圍,到2023年大模型上車的技術躍遷,再到2024年基座模型的深度研發,其每一步都踩中行業變革節點。當李想宣稱“汽車將進化為空間機器人”時,這家車企的技術基因已發生根本轉變——它不再滿足于制造交通工具,而是試圖定義AI時代的移動空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