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創優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擬赴港上市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作為國內生活用品零售巨頭推出的潮玩項目,其與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差異成為投資者熱議焦點。
招股書顯示,TOP TOY自2020年啟動潮玩業務以來,已在全國開設293家門店,其中僅38家為自營門店,其余均為加盟或代理模式。這種輕資產運營方式與泡泡瑪特571家全直營門店形成鮮明對比。從銷售渠道看,TOP TOY更接近傳統零售模式,其產品通過加盟商、經銷商及直營門店等多渠道鋪貨。
在IP開發領域,兩家企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戰略路徑。泡泡瑪特構建了完整的IP孵化閉環,2024年自有IP貢獻營收超65%,四大頭部IP單系列銷售額均突破10億元。而TOP TOY店內90%產品依賴外部授權IP,包括三麗鷗、迪士尼等知名品牌,自研IP僅占10%左右。數據顯示,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自有IP產品收入分別僅為680萬元和610萬元。
財務表現方面,TOP TOY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營收從6.79億元增至13.60億元,凈利潤由-0.38億元扭虧為盈至1.80億元,毛利率維持在30%以上。但與行業龍頭相比,其盈利能力仍有差距:同期泡泡瑪特營收規模已達TOP TOY的10倍以上,凈利潤更是高出26倍,毛利率超過70%。
值得注意的是,名創優品在TOP TOY的業務體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作為最大經銷商,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采購額分別占TOP TOY銷售總收入的48.3%和45.5%。這種深度綁定導致消費者在兩家品牌門店可能購買到相似產品,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品牌差異化定位。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TOP TOY當前更接近"潮玩集合店"定位,其商業模式與母公司名創優品存在顯著協同效應。但若要復制泡泡瑪特的成功路徑,需要在IP開發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據顯示,泡泡瑪特通過Labubu等爆款IP實現的文化溢價,目前仍是行業難以逾越的壁壘。
隨著招股書披露,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潮玩行業的競爭格局。TOP TOY能否借助資本市場實現從"零售商"到"IP運營商"的轉型,將成為其上市后表現的關鍵觀察點。當前市場普遍認為,在自有IP開發取得實質性突破前,其估值水平或將顯著低于已建立IP護城河的競爭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