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突破與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的雙重推動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轉折。近期,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Figure AI完成10億美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達390億美元,這一標志性事件不僅凸顯了資本市場對具身智能賽道的高度期待,更折射出全球科技界對人機共融未來的戰略布局。
據IT桔子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境內人形機器人領域發生77起投資事件,已超2024年全年總量。全球范圍內,新戰略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該領域融資事件達83起,總額突破140億元,其中Figure AI的巨額融資將行業熱度推向新高峰。交銀國際預測,至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千萬臺級,2024-2035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在70.6%-84.9%之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更指出,當產品達到Lv5級全面智能階段后,全球應用規模將超1億臺,形成約10萬億元級市場。
技術突破成為產業躍遷的核心驅動力。特斯拉Optimus系列機器人已展現驚人運動能力,其最新視頻顯示,該產品可獨立完成芭蕾舞動作、烹飪、清潔等復雜任務,并在洛杉磯超級充電站擔任送餐員。國內企業同樣加速追趕,聯想集團于2025年5月推出的"聯想樂享壹號"人形機器人,不僅具備太極拳表演、業務問答等智能交互能力,更通過ISO/TS15066安全認證,成為全球首個商用級認證產品。該機器人已在鄭州、重慶等五地旗艦店部署,能精準識別兒童并做出"比心"手勢,展現出高度擬人化特征。
量產競賽已然打響。特斯拉計劃2025年試產數千臺Optimus,2026年月產能提升至1萬臺;宇樹科技宣布同年交付超500臺H1機器人;優必選則啟動Walker S1工業版規模化生產,目標2026年達萬臺級。這種產能擴張背后,是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度協同。以聯想集團為例,其依托全球30余個制造基地和2000余家供應商網絡,通過"端-邊-云-網-智"架構實現全鏈條降本。其墨西哥蒙特雷工廠應用超60項AI解決方案后,交付周期縮短85%,物流成本降低42%,為大規模商業化提供成本管控范本。
盡管前景廣闊,產業仍面臨關鍵挑戰。中銀證券分析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尚處技術突破與場景驗證初期,以Figure AI為例,其雖通過演示視頻獲得390億美元估值,但尚未在公開場合展示實操能力,引發市場對其技術真實性的質疑。交銀國際認為,產品普及需突破兩大瓶頸:一是BOM成本下降使定價更具競爭力,二是通過大模型提升人機交互泛化能力。中國信通院強調,初期應用規模較小時,智能化水平是關鍵;大規模應用階段,綜合使用成本則成為決定因素。
在智能交互領域,聯想集團構建了獨特的數據閉環體系。自2017年布局機器人技術以來,其晨星系列工業機器人已在電力場站、智能工廠等場景積累海量真實數據。這些數據通過"擎天"智能體平臺持續反哺模型優化,推動大模型從云端向終端適配。中銀證券指出,這種"真實場景運行-數據收集-模型迭代"的閉環,為人形機器人交互能力升級提供了核心支撐。在成本控制方面,聯想集團通過全球資源調配與智能化改造,實現采購、生產、物流等環節的系統性降本,其蒙特雷工廠的數字化改造即是有力證明。
隨著特斯拉、聯想集團、宇樹科技等頭部企業啟動量產,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現實場景。國盛證券認為,技術成熟度與成本控制的雙重突破,將推動這一賽道從資本熱潮轉向價值創造階段。當具身智能真正融入人類生產生活,其引發的產業變革或將遠超市場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