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的智能化浪潮中,美的集團正以荊州洗衣機工廠為試驗田,探索AI技術與傳統制造的深度融合。這家全球家電巨頭通過引入協作機器人、人形智能體和AI決策系統,試圖重新定義工業生產的效率邊界。
在總裝車間,庫卡icco協作機器人正執行著看似簡單的螺絲鎖付任務。這項對人類工人而言重復機械的操作,對機器人來說卻需要突破多模態感知的技術瓶頸。美的AI研究院院長徐翼解釋,機器人必須同時具備視覺定位、觸覺反饋和力控技術,才能適應混流生產線上不同型號產品的快速切換。這種技術突破源于美的將亞馬遜AI項目經驗與制造場景的深度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垂直模型研發路徑。
人形機器人"美羅1號"的加入,標志著工廠從局部智能向全局智能的躍遷。這個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體,不僅能完成設備巡檢、潤滑油加注等基礎工作,更能在品質首檢環節實現數據實時比對。當檢測到產品參數異常時,系統會立即觸發警報并自動調整生產參數。這種變革使得工廠管理從"人員點名"模式轉向"機器人值守"的新常態。
質檢環節的革新更具顛覆性。AI眼鏡通過多維度數據比對,將原本半小時的人工檢測壓縮至3秒,且準確率達到100%。這項技術突破背后,是每天30TB數據流的實時處理能力——相當于連續播放18年高清電影的數據量。但技術落地并非一帆風順,美的IT總監周曉玲透露,早期數字化項目常因業務部門與IT部門的認知錯位而受阻,這促使他們重構項目組織架構。
變革的陣痛體現在組織重構層面。當AI系統開始接管生產計劃等核心職能時,管理層不得不面對崗位定義被顛覆的現實。這種自我革命的決心,源于對行業趨勢的深刻認知——正如歷史專業出身的方洪波所警示,柯達、諾基亞等企業的衰落軌跡時刻提醒著傳統制造企業。美的在2012年啟動的"632項目"已證明,只有真正投入資源進行系統變革,才能獲得持續競爭力。
技術突破帶來的效率提升顯著。核心生產場景效率提升80%的同時,異常處理時間從專家介入的數十分鐘縮短至AI診斷的幾秒鐘。更值得關注的是,AI系統展現出超越預設程序的進化能力——原本需要七步處理的標準流程,被智能體優化為一步解決方案。這種涌現特性雖然目前仍需人工審核,但已顯現出自主進化的雛形。
在技術深化過程中,美的面臨著三大挑戰:單點專業度的極致優化、技術方案的泛化能力,以及數據處理速度的突破。徐翼指出,當前80%的技術突破相對容易,但最后20%的優化需要更精細的數據喂養。例如工人操作軌跡的數字化缺失,就是制約AI進化的關鍵瓶頸。
商業化的探索已現端倪。美云智數平臺開始接收外部智能體需求訂單,標志著技術輸出邁出實質性步伐。這種B端業務的拓展,與美的千億級to B業務形成協同效應。2025年前三季度,該板塊18%的增速印證了數字化戰略的市場價值。波士頓咨詢的研究顯示,美的通過聚焦制造場景、整合基礎設施和儲備AI人才,成功避開了多數企業AI轉型的常見陷阱。
在工廠技術持續迭代的同時,美的將AI觸角延伸至家庭場景。徐翼透露,基于制造領域積累的數據優勢,美的正在開發兼具場景創新和技術突破的新產品。這種雙軌戰略不僅服務于現有家電業務,更可能為數字創新業務孵化上市公司創造條件。當被問及與互聯網巨頭的競爭時,這位前亞馬遜AI專家表現出自信:"在垂直領域的數據深度應用上,傳統制造企業完全可能后來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