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加州大學約書亞·楊教授團隊聯合麻省大學、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及NASA等機構,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功能完備的1M1T1R人工神經元。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于《自然·電子學》,標志著神經形態計算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項技術通過模仿生物神經元的工作機制,為構建類腦硬件學習系統開辟了新路徑,或將推動人工智能向通用智能(AGI)方向跨越。
研究團隊構建的1M1T1R神經元采用三合一創新架構:核心為不對稱擴散型憶阻器,負責模擬神經信號積累;晶體管充當放大輸出器,實現脈沖信號的強力釋放;電阻則作為計時控制器,精確調節神經元的激活節奏。通過納米級垂直堆疊技術,整個神經元單元的物理尺寸被壓縮至單個晶體管級別,較傳統設計縮減數百倍。這種高度集成化設計使其單次放電能耗降至皮焦耳級,僅為蚊子振翅能耗的千分之一。若采用3納米制程工藝,能耗有望進一步降至艾焦耳級,達到人腦神經元的數千分之一。
實驗數據顯示,由1M1T1R神經元組成的循環脈沖神經網絡,在處理時空信息方面展現出卓越能力。面對模擬人耳聽覺反應的"噴發脈沖海德堡數字"數據集時,該系統對0-9數字語音的識別準確率達91.35%。研究團隊特別指出,神經元的內在可塑性使其能高效傳播學習信號,隨機擴散特性幫助系統跳出局部最優解,而不應期機制則優化了網絡激活頻率。這些生物級特性使1M1T1R不僅能模擬神經元功能,更成為具備高度適應性的計算單元。
與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相比,1M1T1R神經元的工作模式更接近人腦。常規計算機處理AI任務時,CPU需頻繁往返內存調取數據,導致高能耗與發熱問題。而1M1T1R神經網絡采用并行異步的事件驅動模式,信息以電脈沖形式在神經元間直接傳遞,無需中央處理器協調。這種工作方式使單個神經元即可完成信號積累、閾值判斷和脈沖輸出,極大提升了計算效率。
研究團隊通過類比解釋了技術原理:擴散型憶阻器中的銀離子在電場作用下,會像神經元中的鈉鉀離子一樣形成導電通道。施加電壓時,銀離子定向擴散形成通路;撤去電壓后,離子隨機擴散使通路斷裂。這種動態過程完美復現了生物神經元的充電-放電-復位循環。更關鍵的是,離子運動的微觀隨機性賦予了人工神經元生物級的適應性,使其能像探險者尋找新路徑般,在復雜任務中探索最優解。
這項突破為AI硬件革命帶來可能。理論上,數十億個1M1T1R神經元組成的電子大腦,其能耗將遠低于現有服務器集群。研究團隊測算,處理同等規模AI任務時,該系統的能耗可能僅相當于一塊智能手表電池。這種超低功耗特性將徹底改變AI部署方式,使類腦計算系統能夠嵌入可穿戴設備、醫療植入物等小型終端,推動人工智能向移動化、普適化方向發展。
項目負責人約書亞·楊教授強調,這項成果凝聚了跨學科團隊的智慧結晶。從納米器件的精密制造到生物神經機制的數學建模,從電學特性的精確測量到神經網絡的算法優化,每個環節都凝聚著數十位科學家的心血。隨著3納米制程技術的成熟,這種類腦神經元有望在五年內實現商業化應用,為構建真正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通用智能系統奠定硬件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