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市場監管總局正就“虛假營銷認定方法”展開研討,未來或對汽車行業存在的夸大、虛假宣傳現象進行專項整治。這一動向引發行業廣泛關注,業內普遍認為,隨著新型營銷手段不斷涌現,現有法律框架下的認定標準亟待完善,以適應市場變化需求。
現行法律體系下,虛假營銷行為的判定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然而,隨著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新業態興起,部分企業通過模糊表述、選擇性披露數據等方式規避監管,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事件頻發。行業專家指出,現有條款對新型營銷場景的覆蓋存在滯后性,亟需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認定細則。
今年9月,工信部聯合五部門啟動為期三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根據印發的《通知》,整治重點聚焦三大領域:其一,嚴查對汽車性能、動力電池參數、銷售數據等關鍵信息的虛假宣傳,包括夸大續航里程、虛構銷量排名等行為;其二,規范企業與第三方評測機構的合作,禁止操縱賬號發布不實測評內容,或通過捏造數據、選擇性披露信息等方式制造虛假榜單;其三,整治利用行業展會、論壇等場合制造營銷噱頭的行為,特別是通過炒作爭議話題引發輿論關注,對行業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監管部門此次行動凸顯了對汽車營銷亂象的整治決心。數據顯示,近三年涉及汽車虛假宣傳的投訴量年均增長超30%,其中新能源領域成為重災區。部分企業通過“理想化測試條件”“模糊技術參數”等手段誤導消費者,甚至出現同一車型在不同宣傳場景下性能數據差異顯著的情況。業內人士認為,建立統一的虛假營銷認定標準,不僅有助于規范企業行為,也能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更清晰的法律依據。
據參與研討的專家透露,新規或將引入“實質性影響”判定原則,即重點考察宣傳內容是否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產生誤導,而非單純依據技術參數偏差程度。針對網絡傳播特性,監管部門計劃加強對短視頻、直播等新興渠道的監測,要求企業完整保留營銷素材原始記錄,以備溯源核查。這些措施若能落地,將顯著提升對虛假營銷行為的打擊精度。











